摘要:《浴火之路》档期内3.58亿(总票房4.61亿),《749局》3.56亿(总票房3.75亿)。
2025年国庆档总票房在假期最后一天才艰难突破18亿(18.35亿)。
而今年的假期总共8天,长于大部分年份。
各大媒体还发布了庆祝海报,算是丧事喜办了。
不仅这个数字很低,细看各部电影的表现更是尴尬。
没有一部影片在档期内取得5亿以上票房。
曾经与春节档并驾齐驱的国庆黄金周,地位岌岌可危。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年的国庆档凉凉程度超乎想象。
01
如果将今年的国庆档票房表现与往年相比,下滑幅度更加明显。
2024年档期票房21.05亿算很差了。
但有《志愿军:存亡之战》档期内票房8.05亿(总票房12.06亿)。
《浴火之路》档期内3.58亿(总票房4.61亿),《749局》3.56亿(总票房3.75亿)。
2023年国庆档曾创下27.35亿元的辉煌战绩。
其中《坚如磐石》档期内票房8.8亿(总票房13.51亿)拔得头筹。
《前任4》6.18亿(总票房10.12亿),《志愿军:雄兵出击》4.97亿(总票房8.68亿)。
今年的国庆档仅高于2022年的14.97亿,但那一年情况特殊。
仅有一部有分量的《万里归途》上映,档期内票房10.2亿,也要比今年的票房冠军《志愿军:浴血和平》的4.5亿档期票房高出一大截。
而且不要忘记,今年《731》还在档期内拿了3.44亿。
把这部的票房刨掉,则2025年8天票房还低于2022年的7天成绩。
再往远就更没有可比性了。
2021年国庆总票房40.68亿(《长津湖》);2020年总票房36.38亿(《我和我的家乡》);2019年总票房41.56亿(《我和我的祖国》)。
另一方面是电影票价急降,来到罕见的36.6元的平均票价。
这个数字在2024年是40.3元,2023年是41.9元,2022年是41.3元,2021年是46.8元,2020年是39.6元。
可以明白无误的讲,今年国庆档是近年来最差的一次。
02
作为“父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被寄予厚望。
然而大投入、大卡司、大场面,却未能完美收官。
猫眼专业版预测影片最终票房6.02亿,不及前两部的《雄兵出击》的8.68亿和《存亡之战》的12.06亿。
简单做个算数,三部曲的总票房在26亿-27亿之间。
可由于制作成本巨大,曾有报道说三部曲要达到45亿票房才能回本。
如果属实,亏损可能不小。
我最期待的是《刺杀小说家2》。
电影院始终是看重工业大片的最佳场所,且首部《刺杀小说家》特效不错。
而故事短板的顾虑,也被《雄狮少年》编剧里则林的加盟打破。
再加上全明星阵容,这部资源拉满的特效大片还是没有讲好故事。
其实从春节档转战国庆档就可以看出来,《刺杀2》对自己的预期也没那么高。
大概跟第一部相当就达成目标。
可4.36亿的预计票房显然不及预期,相信也不会再有第三部了……吧。
《浪浪人生》号称档期内唯一的喜剧片,其实只是有喜剧元素的剧情片。
故事各种拧巴,黄渤的角色也很难让人共情。
都知道韩寒是出品人和监制,但他的导演作品和监制作品完全是两回事。
导演马林却没什么作品,黄渤也很久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都到降咖边缘了。
2.19亿档期内票房完全配不上这个阵容。
《震耳欲聋》很厉害,10月4日才上映,就拿到了1.75亿档期票房。
如果不是特殊原因,能跑满整个国庆档的话,凭借档期最佳口碑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虽然2.33亿预估票房算不上很高,比顶流也还有点差距。
但是放在天花板可能只有6亿的国庆档,竟然是优等生。
毕竟成本不会太高,品质又相对过硬。
主演这次冲击大银幕的尝试,可以算得上成功。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档期内拿到了7400万票房,没什么太大亮点。
制作普通,初做编剧的易中天故事普通,题材普通,整体都普通。
再加上学生观众都被拉去看《731》了,票房很难有所作为。
另外这部的制片人也有韩寒,他才是国庆档最忙的人吧。
《风林火山》集齐了港片最强阵容,可能也是最后一次。
影片2018年就杀青了。
那个时候麦浚龙还是顶着《僵尸》头衔热门导演,港片也还是不错的投资项目。
才会出现大量资金注入作者电影的盛况。
《风林火山》给人最大的观感就是装。
这既是让人昏昏欲睡的电影,也是港产片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让人感受很复杂。
预估票房不过亿,香港电影可能真的回不来了。
如果不算《猪猪侠》,《毕正明的证明》是票房最低的新片,档期票房仅有5100万。
这部娱乐性不错,节奏惊艳的反扒题材电影,看着让人很舒服。
却以档期第二高的评价,拿到了档期最低票房。
有人说是主创没有卖点——卡司还可以,但导演没名气。
也有说蹩脚的片名至少搞没2个亿票房。
其实电影有更深刻的问题,而且也是今年国庆档所有电影的共同问题——
没有给观众一个必去电影院的理由。
为什么《731》上映半个月,口碑也铺天盖地了,还是能吸进票房?
这是题材优势,也是其他新片所缺乏的。
观众无论看哪部都有点不情不愿。
“虽然也不感兴趣,但比起其他电影更有兴趣一点”,可能是很多观众的想法。
《毕正明》只是比其他电影口碑稍好,有点可惜。
但回到电影本身,这个题材也确实不好卖。
03
再来说《731》,到底是救世英雄,还是伤害市场的罪人。
短期来说,影院肯定是欢迎这部电影的。
因为给《731》排片能直接转化成收入,补充其他电影票房不振的亏空。
可对于电影行业来说,长期来说,怎么看都不是好事。
电影投资人怎么看?
《东极岛》和《蛟龙行动》也算主旋律吧。
斥巨资打造出来的视听奇观,即便故事不精彩,至少也能听个响吧。
可《731》有什么?
那下次投电影的策略是不是要调整,重工业大片还有没有必要拍?
我不是说这两部拍得好,只是单纯举例子。
如果营销得当也能取得高票房,那费劲研究电影技术似乎就没有意义了。
观众怎么看?
从前期网络声势看得出,很多看《731》的观众并不是核心观众。
关注电影的影迷多少会查一下导演的前作,会关注一下口碑。
但非核心观众一年可能只去一两次影院。
当他看到《731》,不好的观影体验可能会对中国电影失去信心。
那么这些观众再次进影院可能就遥遥无期了。
只不过,我们现在考虑不了这么远。
《731》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院线的“温饱问题”。
至于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留给后人去解决吧。
04
与春节档“全民观影”的氛围不同,国庆档的观众更倾向安排旅行出游。
影院人气难以聚集是档期特性使然。
今年演出市场的火爆也分流了部分观众。
音乐节、演唱会可能是年轻人更钟情的选择,也给他们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
电影消费正在从“内容驱动”转向“社交需求”。
虽然有点反直觉,核心观众比较理性,但更广泛的大众观众的盲目跟风属性反而更强化了。
观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对内容的需求,而是大家都在看这部电影,都在讨论这部电影。
我去看电影的目的不是消费内容,而是为了参与社交。
所以今年的中国市场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即两极分化严重。
要不就是像《哪吒2》这样的爆款,全民都去看。
要不就是彻底冷门,口碑好也没用,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
观众要么选择顶级话题大片,要么就选带孩子看的动画片。
中间地带的电影几乎成了真空,中等体量电影越来越难生存。
“观望”成了2025年国庆档的关键词——
观众持币观望,等待有话题性的爆款大片。
片方也在观望,不敢将大制作投入这个逐渐失去魅力的档期。
人们宁愿在博物馆排长队,也不愿走进几步之遥的电影院。
中国电影人确实该好好想想:下一个国庆档,还能给我们观众看什么?
来源:莫选好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