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喜欢优秀的外国影视,近年偏重外国原声片(中文字幕),对国语片很难产生兴趣。这不是我的英语有多好,更与爱国不爱国无关,而是现在的国语片找不到我熟悉的上世纪中国译制片的味道。
我喜欢优秀的外国影视,近年偏重外国原声片(中文字幕),对国语片很难产生兴趣。这不是我的英语有多好,更与爱国不爱国无关,而是现在的国语片找不到我熟悉的上世纪中国译制片的味道。
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随着一大批优秀外国电影的引进,中国译制片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配音演员,如毕克、李梓、乔榛、丁建华、童自荣、刘广宁、杨成纯、杨晓、尚华、王建新、程晓桦、邱岳峰、伍经纬、翁振新、程玉珠、于鼎、施融等。他们参与了多部外国影片的再创作,其中包括《尼罗河上的惨案》、《叶塞尼娅》、《追捕》、《简·爱》、《廊桥遗梦》)、《佐罗》、《生死恋》、《绝唱》、《安娜·卡列尼娜》、《海峡》,等等。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严谨的艺术态度,不仅完美地“重塑”了外国电影中的角色,更极大地推动了外国优秀电影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
因为中国优秀电影配音艺术家的加入,许多外国电影成为中国人喜爱的传世经典。我的网盘里储存了数百部外国影视,播放次数最多的是《尼罗河上的惨案》。有时疲倦了,打开视频,闭上眼睛,不是“看电影”,而是“听电影”。坦率地说,我为一部电影着迷,与其说是因为影片情节的精彩和演员表演的精湛,不如说是中国配音艺术家各具魅力的声音。
《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年电影版,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核心配音阵容:毕克为波洛配音,以慵懒又智慧的声线塑造经典侦探形象;刘广宁为杰奎琳配音,用细腻嗓音演绎角色的偏执与悲剧感;李梓为林内特配音,展现富家女的高傲与脆弱。其他配音演员:邱岳峰、丁建华、童自荣、乔榛等上译厂黄金一代全员参与,其配音片段被誉为“声音的盛宴”,上译版配音成为中国译制片经典标杆。
也正是这部电影,引起了我到埃及旅游的欲望。当我迈进卡尔奈克神庙,仰望林立高耸的石柱时,我仿佛感到电影中的场面再现了:一块巨石在石柱顶上松动,随时可能掉到我头上。这时我不像是进入了现场,而是进入了电影。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也是中国译制片的魅力。
上面提到的这批配音演员大多来自上海电影译制厂,他们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具有共同艺术追求的“艺术家群体”。他们的风格既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又统一于“上译厂”整体精湛、传神、贴合人物的艺术追求。
整体艺术风格特征:
1. 声音的“性格化”与“戏剧化”:他们不仅仅是念台词,而是用声音来塑造人物。声音有身份、有地位、有性格、有情感,甚至能反映出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潜台词。他们的配音带有一定的舞台剧色彩,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极具艺术张力。
2. 语言的“本土化”再创造:翻译和配音导演(如陈叙一)的功力极深,台词翻译既忠实于原意,又符合中文的韵律和口语习惯,甚至创造出许多经典流传的句子。配音演员的演绎,让这些台词听起来就像是中国人自己在说话,毫无违和感。
3. “口型”与“气息”的极致追求:对上译厂演员来说,对口型是天职。他们追求每一个字的口型、停顿、气息都与原片演员的表演严丝合缝,达到“声画同步”的境界,让观众完全忘记这是在配音。
·毕克——深沉睿智的“灵魂”之声
·艺术风格:声音浑厚、沉稳,充满磁性和权威感,善于表现深沉、睿智、内心复杂的人物。
·杰出表现: ·《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波洛:这是毕克艺术的巅峰。他将赫尔克里·波洛的自信、幽默、敏锐和最后长篇推理时的强大气场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段近十分钟的案情分析,毕克的演绎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扣人心弦,堪称配音艺术的教科书。
·《追捕》中的杜丘冬人:他为高仓健饰演的杜丘配音,声音冷峻、坚毅,与角色沉默寡言、不屈不挠的形象完美契合。他捕捉到了角色内心的孤独与坚韧,赋予了硬汉形象以灵魂。
·李梓——华丽多彩的“女神”之声
·艺术风格:音色华丽、圆润,可塑性极强,能驾驭从少女到贵妇、从纯真到野性的各类女性角色。
·杰出表现: ·《叶塞尼亚》中的叶塞尼亚:她将吉普赛女郎叶塞尼亚的热情奔放、野性不羁和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演绎得活灵活现,那句“当兵的”已成为永恒的经典。
·《巴黎圣母院》中的艾斯美拉达:同样是一个吉普赛姑娘,李梓却演绎出了与叶塞尼亚不同的纯真与善良。
·《简·爱》中的简·爱:她完美诠释了简·爱外表沉静、内心独立坚强的精神世界,与邱岳峰配音的罗切斯特的对手戏堪称绝响。
·邱岳峰——塑造灵魂的“千面人”
·艺术风格:声音条件并不算最优越,但塑造能力无与伦比。他能用声音彻底“化身”为角色,无论是正派反派、主角配角,都极具说服力。
·杰出表现: ·《简·爱》中的罗切斯特:这是他最富盛名的角色。他用沙哑、压抑又充满激情的声音,完美呈现了罗切斯特的阴郁、狂傲以及内心的痛苦与柔情。
·《白夜》中的幻想者:将一个小人物在爱情中的痴迷、幻想与失落刻画得入木三分。 ·《大独裁者》中的犹太理发师:展现了其卓越的喜剧节奏感。
·童自荣——华丽高贵的“王子”之声
·艺术风格:音色华丽、明亮,充满金属质感和浪漫主义色彩,是配音界独一无二的“王子专业户”。
·杰出表现:
·《佐罗》中的佐罗/迭戈: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为阿兰·德龙配音,将佐罗行侠仗义时的潇洒果敢和伪装成总督时的玩世不恭区分得清清楚楚,声音极具辨识度和魅力,影响了一代人。
·《黑郁金香》中的吉尧姆伯爵:同样是阿兰·德龙的角色,童自荣再次用他华丽的声音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
·刘广宁——甜美纯洁的“公主”之声
·艺术风格:音色甜美、清澈、娇柔,尤其擅长演绎纯真、善良、高贵的少女形象。
·杰出表现: ·《叶塞尼亚》中的路易莎:她将路易莎这个富家千金的天真、柔弱和善良演绎得楚楚动人,与李梓的叶塞尼亚形成鲜明对比。
·《生死恋》中的夏子:声音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爱情的甜蜜与忧伤。
·《绝唱》中的小雪:其凄美动人的演绎,催人泪下。
·乔榛与丁建华——黄金搭档
·乔榛:声音醇厚、正派,充满阳刚之气,善于塑造正直、勇敢的男性角色,如《叶塞尼亚》中的奥斯瓦尔多上尉。
·丁建华:声音清脆、明亮,充满活力,从少女到少妇都能驾驭,如《追捕》中的真由美(展现了真由美的热情与勇敢)、《茜茜公主》中的茜茜。
·他们二人的合作(如《廊桥遗梦》)也被誉为经典,声音搭配相得益彰。
其他如尚华的幽默(《虎口脱险》中的斯坦尼斯拉斯)、于鼎的憨厚(《虎口脱险》中的油漆匠)、杨成纯的冷峻(《追捕》中的矢村警长)等,都以其鲜明的特色,共同构筑了上译厂辉煌的群星谱。
这些配音艺术家的贡献,远远超出了“配音”本身的技术范畴,他们是中国观众与外部世界之间至关重要的文化桥梁。
1. 消除了语言和文化隔阂,使“洋片”变“国片”:通过他们精湛的“本土化”再创作,外国电影中的人物说着一口流利、地道、富有情感的中文,使得中国观众(尤其是当时大多数不熟悉外语的观众)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剧情、感受人物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电影不再是陌生的“他者”,而是可以理解和欣赏的艺术品。
2. 提升了原片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配音被公认为“超越了原片”。他们用声音的艺术,弥补了部分观众因技术条件(如画面清晰度)或文化差异可能产生的审美损失,甚至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和魅力。例如,很多人认为毕克配音的波洛,其语言魅力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英语原声。
3. 塑造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国际观”:在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初开,这批译制片是普通中国人了解世界、感受不同文化风情(如法国的浪漫、日本的坚韧、英国的古典)的最重要窗口。高仓健的硬汉形象、阿兰·德龙的侠盗风采、叶塞尼亚的奔放爱情……这些由配音演员赋予灵魂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当时年轻人的审美、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4. 确立了译制片的艺术标准,培养了观众的审美趣味:上译厂严谨的艺术作风和演员们极高的艺术水准,为“译制片”树立了一个极高的行业标杆。他们让中国观众认识到,配音是一门独立的、高深的艺术。这也反过来培养了观众挑剔的耳朵,推动了整个社会对声音艺术的欣赏水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批配音大师,他们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与导演、编剧、原片演员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声音艺术家”。他们用声音在中国搭建起了一座座华丽的“空中剧院”,让《追捕》的紧张、《叶塞尼亚》的激情、《尼罗河上的惨案》的悬疑、《简·爱》的深刻,都成为了中国人文化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是外国电影在中国获得空前成功并产生深远文化影响的关键所在。
来源:星河温柔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