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集体被骗30年!《葫芦兄弟》根本不是给小孩看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16:07 3

摘要:人家美国的《快乐树的朋友们》玩类似血腥风格都得标12+,咱这儿直接全年龄段通杀,现在想想,到底是蛇精可怕还是制作组胆子大?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昕昕

大家小时候看《葫芦兄弟》有没有被吓哭过?

别不好意思承认,那老爷爷开场两分钟就抡起柴刀砍蛇头,蛇血狂飙的画面,放现在妥妥是要打个"少儿不宜"标签的。

问题来了:这片子1986年就在电视上公开播了,那会儿最大的80后也才6岁啊!

人家美国的《快乐树的朋友们》玩类似血腥风格都得标12+,咱这儿直接全年龄段通杀,现在想想,到底是蛇精可怕还是制作组胆子大?

你以为葫芦娃是七个超人打怪兽的爽剧?人家每一集都是现实主义讽刺小品好吗:大娃有力气使不出,掉进"钱眼"里爬不出来。

二娃千里眼顺风耳,被美女蛇一迷就瞎了聋了;三娃刀枪不入,结果被"软刀子"捆住、被"穿小鞋"治得服服帖帖;四娃喷火,碰上"大锅饭"烧到精疲力尽也烧不开;五娃吐水,喝点"清凉酒"就醉得不省人事;六娃会隐身,被安上"尾巴"、扣上"帽子"就动弹不得。

"大锅饭"、"穿小鞋"、"软刀子"、"扣帽子"——哥,这些梗小学生能看懂?这分明是给经历过社会毒打的青年看的黑色幽默啊!

到了《葫芦小金刚》更狠,路上碰见的妖怪直接叫"黑吃黑"、"伸手大王",讽刺拉满到连遮羞布都不要了,指望六七岁小孩理解这些隐喻?那不如指望他们看懂《让子弹飞》。

说白了,《葫芦兄弟》就是一部错位的神作——内容适合青年,却被小孩看了;风格超前二十年,观众却还没准备好。

你看人家《变形金刚》多精明:1987年想进中国市场,央视嫌它"暴力"不要,转头就免费送给上海台播,一个月后变形金刚玩具火遍全上海,一个正版玩具卖一百多块,要知道当时电视台买一集动画才五六千块,商业逻辑闭环得飞起。

反观葫芦娃:画风邪典、内涵深刻、情怀满满,但就是不挣钱,这就是计划经济思维下的作品通病,脱离市场、不考虑受众、全凭创作者一腔热血。

这里得插一嘴历史冷知识,法国学者说,十八世纪以前欧洲压根没"童年"这概念,小孩就是"缩小版大人",该干活干活该流浪流浪,《雾都孤儿》里的惨状就是真实写照。

现代意义上的"童年"——要保护、要隔离暴力色情、要专门内容——这都是工业社会"发明"出来的。

八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这个转折点上,葫芦娃的创作者还保留着"小孩啥都能看"的传统观念,但市场已经开始按工业化标准运转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手艺人终究干不过工业流水线,1991年《葫芦小金刚》之后,上海美影厂再也没搞出这种级别的作品,资金、技术、创意全方位被进口动画吊打。

导演胡进庆说他不喜欢网上对葫芦娃的恶搞,确实,现在大家调侃葫芦娃那僵硬的戏曲动作、浓眉大眼的造型,图个乐子,但葫芦娃背后那股八十年代特有的愤怒和批判精神,早就被消解成无厘头的表情包了。

九十年代后的讽刺是嬉皮笑脸、玩世不恭,八十年代的讽刺却是咬牙切齿、一针见血,两个时代的人隔着屏幕互相对视,谁也看不懂谁。

所以《葫芦兄弟》最大的悲剧不是画面血腥、不是票房扑街,而是——它遇到了错误的观众,在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方式,讲了一个超前的故事。

就像一个愤怒的诗人跑到幼儿园朗诵,台下的小朋友只觉得"蛇蛇好可怕",完全get不到那些"大锅饭"、"穿小鞋"的梗。

直到多年以后,当年的小观众长大成人,在社会上挨了几顿毒打,突然有一天重温葫芦娃——卧槽,原来当年看的是这么个东西?!

可惜,已经晚了。

来源:昕昕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