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获人民日报认可,现实题材受关注,平遥电影展助力新人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11:49 2

摘要:贾樟柯最近又在电影圈刷了一波存在感,还顺带让人民日报给他“盖了章”,这操作真够硬核。你要说起中国导演界的风云人物,贾樟柯绝对绕不过,尤其是他那股“死磕现实”的劲头,连张艺谋都得侧着身子看看。人民日报正式发文认可他,等于官方盖章,很多人直接感叹:这是真正把现实主

贾樟柯最近又在电影圈刷了一波存在感,还顺带让人民日报给他“盖了章”,这操作真够硬核。你要说起中国导演界的风云人物,贾樟柯绝对绕不过,尤其是他那股“死磕现实”的劲头,连张艺谋都得侧着身子看看。人民日报正式发文认可他,等于官方盖章,很多人直接感叹:这是真正把现实主义电影做到了极致,也算是给全国导演圈立了个榜样。

话说回来,贾樟柯这人,如果不是在电影节上拿奖、被国际影坛追捧,很多普通观众可能压根不认识他。他不像张艺谋喜欢大场面、色调一改再改,也不玩商战套路。贾樟柯整个电影生涯都挺扎实,专盯着小镇青年、底层人物,把他们的酸甜苦辣拍得跟人的命运一样沉重。谁能想到,他一个高考落榜的山西小伙,画了几年画,看了一场陈凯歌《黄土地》,直接入了导演这个坑,硬是把家乡的故事拍出了国际范儿。

说起来,他的老婆赵涛也是主角光环附身。贾樟柯拍片,几乎必带赵涛出场,从《站台》到《江湖儿女》,赵涛就没缺席过。贾樟柯的作品就像是为赵涛量身定做,把“拧巴”的气质和小城姑娘的倔强表现得淋漓尽致。赵涛本来都没想过当演员,还是个舞蹈老师,被贾樟柯一眼相中,硬生生成了“小人物代言人”。这对搭档一路飙升,电影一路进阶,奖杯一个接一个,不管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还是戛纳,都有他们的影子。

与这些光鲜头衔相比,贾樟柯的电影其实更像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烫:看起来普通,熬出来全都是人间滋味。他不像一些导演追求视觉爆炸效果,反倒是一样一锅让观众品出人生百态。比如《小武》。小武是个小偷,看着挺坏,其实还不舍得彻底变坏。偷来的身份证会偷偷还回去,混得再惨也会在老友发家之后感到委屈。最后被铐在电线杆上,变成街头“热闹”的一员。有人看完直接发问:拍个小偷,意义在哪?贾樟柯自己回答,“小武不是个例,是被时代甩下的千千万万人缩影。”这样的回答,再想别的,基本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贾樟柯的电影确实没什么花里胡哨,他拍的不是英雄人物,而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无处安放的梦想。从《三峡好人》,到《任逍遥》《天注定》,他镜头下的人物都带着时代的印记。三峡移民、矿工、服务员……每个角色都是历史拐点上的见证者。观众能从他的电影里看到自己,也能看到自己身边人的悲欢离合,不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不光爱拍电影,还爱折腾新鲜事。2017年,贾樟柯心血来潮,在老家山西平遥开起了国际电影展。电影展不是说开就开的,这需要资源、人脉,还得有点理想主义。贾樟柯真敢想,也真会干,选址也不走寻常路,把大舞台搞到了小城。结果越玩越大,不光让一堆中国年轻导演有了曝光机会,连国外电影人都开始关注这里,把首映搬到平遥,把独立电影的平台搭了起来。哪怕是平遥电影展,国外影评人都说是亚洲重要的独立电影平台。人家就这水平,谁不服?

人民日报发文点赞,贾樟柯也没闲着,专门写了篇《在平遥感受“汇合点”》。文中意思很明白:希望更多中国电影人保持开放、包容、理解与合作的态度,把电影当成文化交流的纽带。这话一放出来,把圈里圈外的咖都“点了穴”,网友直接炸了锅。大家心里都明白——能上人民日报,还是以文艺工作者身份,这不是随便什么导演能做到的。要知道,有名气的导演不少,有“官媒认证”的导演,没几个。贾樟柯这波操作,连张艺谋都得安静一下。

你仔细想,张艺谋画面感很强,能把红的、金的、蓝的用到极致;贾樟柯就扎根土地,背对着票房,面对着人心和社会。两人走的是不同路,但是说起电影的深度和分量,贾樟柯的“独立”绝对是标杆。这几年他擅长把城市变迁、煤矿衰落、三峡移民等重大题材跟小人物命运挂钩,像是给中国社会写了一本慢节奏的“流动历史书”。没有刻意渲染的情节,更没有套路和煽情,就是一镜到底的真实生活,反而最能让人看懂什么叫时代冲击。

还有一个细节不能忽略,贾樟柯其实责任心爆棚。他不光自己拍片,还主动推年轻导演和新人。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张就是为他们搭台,很多青年导演第一次亮相,都是在这里被人看到。如果没人接盘,中国电影不会有源头活水。他还能当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对着学生天天安利现实主义电影,指导后辈不走流量路线。这点上比起只顾自家门前雪的大导演,算是格局大得多。

很多人总觉得,贾樟柯就是只会拍县城里的故事,跟国际大都会没啥关系,其实恰恰相反。正是这些角落里的风景,把中国电影的根扎得更牢。贾樟柯的时代生存日记,看起来是身边事,实际上是社会变革的缩影。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小偷、一个找老公的女人,也不是溜冰场划过的一圈圈弧线——那都是民族命运和个体挣扎碰撞的回音。

而且人民日报这“官媒认证”,也确实把贾樟柯的地位又往上提了一把。以前大家喜欢看流量大片,觉得独立电影没戏,现在一看,没戏的是套路电影,贾樟柯这种记录社会、记录历史的电影才是真正值得一看再看。他本人国际奖项拿了一堆,戛纳电影节还给了“金马车奖”,是华人第一人。更别说是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多少创作者都是看他电影起家的。

其实,电影最后拼的是内容。贾樟柯这种拍实拍真,哪怕没有大投资,只要有真实的共鸣,观众自然买账。他把三十年县城青年溜冰场的弧线拍成中国年轮,把大同煤矿的落寞拍成民族历史的一页,把普通工人的搬家拍得像史诗,谁敢说这不是好电影?票房之外,总得有人坚守住“烟火气”和“人情味”,让中国电影不至于都变成简单刺激的快消产品。

倒头来看,中国导演最缺的就是“不跟风”的勇气。贾樟柯用一部部有温度的电影告诉大家,真实才是最有价值的题材。拍小偷也可以拿奖,拍服务员也能进电影节,没人规定主角只能是伟光正,平民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光芒。人民日报发文说明了一个问题:只要故事够真、视角够独特,电影自然会被大众和权威一起看见。

说到底,不管是县城小青年、拆迁工人还是奔波的矿工,电影能让他们的故事流传。贾樟柯就是替这些普通人发声的人,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的旗帜。不管外界怎么评价,贾樟柯的电影都已经在社会和观众心里留下了痕迹。张艺谋一贯追求绚烂,贾樟柯偏爱朴素,各自有各自的战场。电影圈不缺明星,但最难得的还是有人愿意讲朴素人的朴实故事。

人民日报一句“汇合点”,其实是把中国电影的路指出来了——靠真实走天下,靠人物打动人心。所以没人觉得贾樟柯是昙花一现,大家都知道他是在用镜头记录一整个时代的喘息。等哪天电影又“跑偏”了,贾樟柯的名字准能让大家缓一口气。

来源:宠咖阁sw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