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冲锋他冲第一个,谈判他坐主位,连张子枫在前线拍照,都得先给他递水壶。
国庆档看完《志愿军3》,我满脑子只剩一句话:陈飞宇到底救过陈凯歌几次?
片子一开场,镜头就黏在他脸上。
冲锋他冲第一个,谈判他坐主位,连张子枫在前线拍照,都得先给他递水壶。
观众不是傻子,58%的人直接说“他戏份多到离谱”。
我旁边的大叔嘀咕:这谁家的少爷来团建?
全场笑出声,笑完又尴尬——历史片被笑场,真够呛。
票房倒是悄悄爬到了6.3亿,系列最高。
可这个数字像被硬推上去的,35岁以上观众占47%,说白了就是把爸妈那一代拉进影院。
我妈看完只问:为啥她记得的英烈名字,电影里一个没记住?
我答不上来,因为编剧根本没给配角写完整姓名,字幕滚得飞快,只剩明星脸轮番打卡。
陈凯歌在北大连线时承认“艺术表达与商业考量失衡”,翻译过来就是:我知道塞人不对,但得给资本交作业。
于是观众看到魏大勋、黄晓明、朱亚文排队敬礼,每人三句台词,像拼多多的砍一刀,明星越多,角色越薄。
最讽刺的是军事科学院点赞的板门店谈判,全场最安静,却没人记得谈判代表叫什么,只记得陈飞宇的刘海在风里纹丝不动。
张子枫算例外。
她演的战地记者,相机里夹着写给哥哥却永远寄不出的信,镜头扫过,眼泪自己掉下来。72%观众认可她,因为她在废墟里找人性,而不是找灯光角度。
可惜她的戏份被剪得七零八落,像彩蛋,得靠观众自己拼。
散场灯亮,我后排的小学生问爸爸:我们打赢了吗?
爸爸点头。
孩子追问:那哥哥为啥最后不见了?
爸爸沉默。
那一瞬我明白,片子最大的问题不是明星多,而是把战争拍成了大型写真,死亡像滤镜,牺牲像转场,连鲜血都亮晶晶。
观众想要的是疼,不是帅。
国家电影局刚发话:以后别堆明星,要小切口。
翻译成人话:别再让少爷上前线,让真正该被看见的人被看见。
能不能做到?
看明年衡阳保卫战那部《援军明日到达》吧。
如果还是换汤不换药,我就彻底信了:陈飞宇真的救过陈凯歌,而且不止一次。
战争片最忌安全牌,安全久了,就成了另一种遗忘。
来源:枫叶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