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健次:撕掉标签,用“李淇”完成一场《震耳欲聋》的表演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10:58 2

摘要:如果要给今年的国产电影评选一位“惊喜演员”,檀健次的名字应该名列前茅。在电影《震耳欲聋》中,他褪去了古装美男、流量偶像的华丽外衣,化身成为一名在良知与欲望间反复横跳的CODA律师——李淇。这个角色,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故事的“震耳欲聋”,更让我们见证了一位青年演员

如果要给今年的国产电影评选一位“惊喜演员”,檀健次的名字应该名列前茅。在电影《震耳欲聋》中,他褪去了古装美男、流量偶像的华丽外衣,化身成为一名在良知与欲望间反复横跳的CODA律师——李淇。这个角色,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故事的“震耳欲聋”,更让我们见证了一位青年演员演技上的“轰鸣”。

从“偶像”到“演员”:接下李淇的勇气

首先,必须得说,接演李淇这个角色,对檀健次而言需要不小的勇气。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演员更倾向于选择安全、光鲜、能固粉的角色。但李淇是什么人?

他不是一个传统的英雄。他虚荣、精明、一心往上爬,甚至有些“精致利己”。他出身于聋人家庭(CODA),却极度厌恶这个带给他贫困与自卑的出身,拼命想挤进所谓的“上流社会”。这样一个充满道德瑕疵和复杂性的灰色人物,演不好,很容易招致观众的反感。

但檀健次接了,而且演了。这本身就传递出一个信号:他不想只做一个被外表定义的“明星”,而是真心想踏踏实实地做个“演员”。他愿意走进角色的泥潭里,去触碰那些不那么美好,却无比真实的人性角落。

演活了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符号”

檀健次对李淇的塑造,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让这个角色“活”了。李淇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充满挣扎、反复甚至痛苦的漫长过程。檀健次用大量细腻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个人物的每一个心理节点。

1. 初期的“野心与算计”:

电影前半段,他是那个在破旧律所里焦头烂额,却又对客户挑肥拣瘦的“地摊律师”。面对找上门的聋人受害者张小蕊,他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不耐烦与冷漠,那句“我一小时2000块,你给不起”说得理所当然,把一个急于摆脱底层身份的青年人的势利与薄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2. 挣扎期的“虚伪与撕裂”:
当他靠攀附权贵,终于把律所搬进高档写字楼的32楼时,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梳着一丝不苟的背头,俨然一副精英派头。尤其是那场与搭档小汤在电梯里的“一镜到底”争吵戏,堪称全片高光。

在密闭的电梯空间里,他面对小汤的良心质问,情绪从强装镇定,到恼羞成怒的爆发,再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愧与心虚,层次分明。当电梯门打开,他瞬间切换回那张职业化的笑脸时,观众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内心的撕裂——他正在用伪装和“装聋作哑”,换取梦寐以求的成功。

3. 觉醒期的“痛苦与坚定”:

良知的觉醒并非突如其来。檀健次处理得非常好,他让李淇的转变有迹可循。当他目睹受害者老马的绝望、看到吴阿姨在面前自杀的惨状时,镜头给到他的特写里,眼神从最初的震惊、茫然,逐渐转变为深切的痛苦与愧疚。那种无声的崩溃,比嚎啕大哭更有力量。
到最后,他毅然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重新回到那个小律所时,他的眼神不再是当初的焦躁与贪婪,而是一种洗尽铅华后的平静与坚定。檀健次让我们相信,这个李淇,是真的“活明白”了。

法庭上的“高光时刻”:为无声者发声

电影中两次关键的庭审戏,是检验李淇成长,也是展示檀健次表演张力的舞台。
第一次,他为张小蕊辩护,急中生智摘下她的助听器,向法庭演示她“听不见”的事实。那一刻,檀健次的眼神里充满了作为律师的机敏与急智。
第二次,更是全片的华彩段落。他同时使用口语和手语,表面慷慨陈词,暗地里却用手语鼓励所有受害的聋人站起来反抗。檀健次在这场戏里,眼神坚定,手势有力,整个人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信念感。他让观众相信,此刻的他,不再是那个只为名利奔波的律师,而是真正与弱势群体站在一起的守护者。

一个演员的“破”与“立”

通过《震耳欲聋》,檀健次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破立”。
打破了外界给他贴上的“流量小生”、“古装美男”等单一标签,用扎实的演技证明,自己可以驾驭复杂、现实且有深度的角色。
建立起一个作为专业演员的全新形象——一个愿意沉下心钻研角色、不惧展现人物缺陷、能用表演承载社会议题的演员。

李淇这个角色,让檀健次实现了从“好看”到“好用”的转变。观众不再仅仅关注他的外表,而是被他所塑造的人物命运深深吸引和打动。这对他未来的演艺道路来说,无疑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升级。

《震耳欲聋》里的李淇,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安”;而演员檀健次,也通过这个角色,让所有人听到了他作为演员,最响亮、最真诚的一声呐喊。

来源:愚乐观茬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