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档票房才13.5亿,史上最冷?10月5日全国单日最高仅5000万,陈凯歌《志愿军3》领跑却远不及去年,争议片《731》靠下沉市场狂揽18亿却不敢开分,檀健次《震耳欲聋》口碑好却排片少,观众到底在躲什么?我怎么看:片子多,能打的没几个。
国庆档票房才13.5亿,史上最冷?10月5日全国单日最高仅5000万,陈凯歌《志愿军3》领跑却远不及去年,争议片《731》靠下沉市场狂揽18亿却不敢开分,檀健次《震耳欲聋》口碑好却排片少,观众到底在躲什么?我怎么看:片子多,能打的没几个。
——“我票都买好了,结果全场最佳是爆米花。”
真不是我嘴毒,那天我进影院,柜台小姐姐直接劝我“要不买下午场?空位多,随便坐”。一排排红椅子像被拔掉牙,亮得晃眼。我选了《志愿军3》,想着陈凯歌收官怎么也得燃一次,结果两个半小时,我旁边大哥打呼噜节奏比炮声还齐。散场灯一亮,他第一句话:“这仗打得比我上班还平。”我憋不住笑,笑完又有点凉:国庆档啊,怎么就成了大型午休现场?
凉的不止座位。数据更赤裸:去年《存亡之战》一天能啃下2亿,今年《志愿军3》拼老命才5000万,排片占两成,票房占三成,看起来美,一算总账,前三部加一起才20亿出头,成本早飘天上。豆瓣7.4分,不算烂,可观众就是不肯掏第二张票。我问了十个人,八个回答:“爱国我认,但同一口火锅涮三年,谁不腻?”话狠,理不狠——主旋律也得升级,不能总把胜利拍成PPT。
更离谱的是《731》。18亿啊,三四线城市大妈大叔用脚踩出的票房。我回老家,镇里影院一天排八场,场场满,过道都加马扎。我问二叔为啥看,他说:“听说比《电锯惊魂》还刺激。”我瞬间懂了——历史教育的外衣,剥削片的里子,真尸体、真解剖、活剥青蛙,镜头怼脸拍,尖叫值拉满。口碑?豆瓣不敢亮分,影评人骂“消费苦难”,可下沉市场就吃重口,票钱实在。文化两极端,一边微博抵制,一边县城包场,同一个中国,两张脸,谁也别装看不见。
檀健次粉丝别打我,《震耳欲聋》确实冤。犯罪题材,手摇镜头,演技在线,预售还第一,结果排片11%,黄金时段全让路给“志愿军”和“731”。我中午去看,厅里就六个人,屏幕暗得心疼。散场那姑娘边走边哭,说“比我自己失恋都真”。可哭完她也没二刷,理由简单:“下班只剩深夜场,回家打车五十块,刷不起。”口碑好,钱包薄,现实把文艺片按在地上摩擦,血哗哗的。
还有俩凑桌的。《刺杀小说家2》靠IP续命,特效升级,故事原地打转,粉丝买单,路人不care,1亿出头算交差。《浪浪人生》东北人最爱,笑点土得掉渣,可出了山海关就哑火,地域梗锁死天花板。五部破亿,听着热闹,加一起抵不过去年一部《存亡之战》,大盘冷得透骨。
我算了笔账,今年国庆七天,全国总场次同比增12%,人次却降20%,平均票价降6块,还是没人来。不是大家没钱,是“值不值”的天平歪了。旅游分流、短视频喂爽点、在家刷剧成本更低,电影?得先让我心动,再让我掏钱。情怀一次管用,三次就免疫;猎奇能爆,但骂声也真;文艺有光,可光照不进钱包。观众学精了,片方还在蒙眼狂奔,怪谁?
说穿了,国庆档就像一桌年夜饭,食材堆满,厨子偷懒:有的菜回锅三次,有的菜靠辣椒遮臭,有的菜精雕细琢却端不上主桌。食客坐一会儿,筷子一扔,转身点外卖。票房冷,不是天冷,是心冷。别把责任推给假期短、对手多,先把故事说圆,把人物做活,把观众当成年人尊重,钱自然就热。
电影先让人心动,数字才会脸红。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