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风林火山》自今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亮相以来,话题不断,国庆档上映后更是引发观众热议,评价呈现两极化。究竟这部电影有何独特之处?它为何让观众既着迷又困惑?
1905电影网专稿《风林火山》自今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亮相以来,话题不断,国庆档上映后更是引发观众热议,评价呈现两极化。究竟这部电影有何独特之处?它为何让观众既着迷又困惑?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影评人张子悦,与大家一起走进《风林火山》的世界,探寻它的魅力与争议。
剧情解析:复杂叙事下的“高端权谋”
《风林火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警匪片,而是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剧本游戏”。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完整的前史和动机,却被包裹在层层疑云之中。观众很难在短时间内厘清人物关系和叙事线索,这也成为讨论的焦点。
有观众表示,开场许久仍摸不着头脑;也有人认为,影片虽未直接提及《孙子兵法》,但通过人物博弈、亲情与野心的碰撞,处处体现“风、林、火、山”的军事思想,堪称高端权谋。
张子悦为我们梳理了影片的核心主题与人物关系。他指出,《风林火山》讲述的是新旧秩序的冲突,呈现出三股势力的微妙平衡:
*侨言集团:代表旧秩序,掌舵者父亲与长子、二子之间的“夺嫡之战”成为核心冲突。二儿子为争夺权力,与大哥展开你死我活的较量,这种血亲斗争的动机清晰,充满戏剧张力。
*杀手程文星:作为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精英杀手,他的动机抽象而宿命感十足,在命运的泥沼中挣扎,一点一点走向未来的终局。
*警界力量:狄文杰警官因妻子被残害、凶手未受惩罚,导致道德观崩塌,内心充满仇恨。他的行为游走在崇高理想与个人复仇之间,与主线若即若离。
*刘思欣:作为集团背后的“贤内助”,她身兼药剂师与精神分析师身份,拥有影响甚至控制他人的能力。她的行为在影片后半段显得执着甚至癫狂,令人不禁猜测她是否才是幕后最大的操控者。
影片中的铜锣湾枪战是一个转折点,这场戏打破了原本明朗的关系网,迫使角色重新建立联系。张子悦认为,影片的魅力在于它抛出了诸多“问号”:谁是真正的获益者?谁在操控全局?这种开放式的叙事设计,留给观众无限解读空间。
风格争议:时尚大片还是装置艺术
除了剧情,《风林火山》的视觉风格同样引发热议。
有观众调侃它是一部“时尚大片”,故事发生的城市不像真实的香港,而更像一座充满水泥质感的“装置艺术城”。只有接受这一设定,才能真正沉浸其中。对此,张子悦表示,这种“时尚大秀”的评价并非贬义,而是导演麦浚龙个性化表达的体现。
港片中的“时装警匪片”有悠久历史,从《特警新人类》到《寒战》,再到近年《捕风追影》,都注重造型美感。《风林火山》更进一步,每件服装都是角色性格的外化。
比如,角色在缺乏安全感或面临关键抉择时,穿着更厚重的服饰,象征内心的防御与不安。这种设计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导演对人物心理的隐喻。
麦浚龙在影片中构建了一个架空的香港,呈现出高度发达的经济与基建水平,与90年代写实风格的香港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伴随着大雪压境、狂风呼啸的铜锣湾场景,影片营造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冷漠感。张子悦解读道,这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冷漠。导演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现代都市的深刻观察,搭建了一个超越故事本身的世界观。
全明星阵容:港片实验的巅峰之作
《风林火山》集结了古天乐、梁家辉、高圆圆等豪华阵容,可谓香港乃至华语电影的顶尖配置。张子悦认为,这不仅是商业考量,更是导演有意借用这些明星的“港片符号”意义。他们站在银幕上,就唤起了观众对《无间道》《黑社会》等经典港片的集体记忆。
影片的叙事风格也让人联想到银河映像的作品:松散的线索、留给观众拼凑的碎片化叙事。
麦浚龙追求的是一种欧洲艺术电影式的社会观察,通过一件事件触发角色命运与性格的转变。这种实验性创作既有港片的影子,又试图突破传统框架,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场港片的大型实验,《风林火山》究竟成功与否?张子悦认为,影片的美学风格已足够独特,重感官的呈现让观众“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
但它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当下的反响,更在于能否影响后续的电影创作。如果未来有更多影片能在场面刺激与叙事深度的平衡上受其启发,这场实验才算真正成功。
《风林火山》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港片体验。无论你是被其“高端权谋”吸引,还是为其时尚冷峻的风格着迷,《风林火山》都值得你走进影院,感受这场港片实验的独特魅力。
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