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震耳欲聋》正在院线上映,票房情况堪忧。我这两天写了一篇对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分析,认为它在关键情节上胡编乱造,煽情的过分刻意,属于典型的预制菜式的套路影片。不期,檀健次的很多粉丝对这篇影评不满,更是声称,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律师的真事儿改编的,怎么可能关键性情
电影《震耳欲聋》正在院线上映,票房情况堪忧。我这两天写了一篇对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分析,认为它在关键情节上胡编乱造,煽情的过分刻意,属于典型的预制菜式的套路影片。不期,檀健次的很多粉丝对这篇影评不满,更是声称,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律师的真事儿改编的,怎么可能关键性情节胡编乱造呢,她们认为,这部电影是顶级的、天花板级别的。当然,她们骂大街的话语,我从略之,没有讨论的价值。
我先谈谈对于真人真事改编的看法。咱们很多影视剧作品,都喜欢打着真人真事的旗号,给自己的胡编乱造当遮羞布。而一旦影视剧作品面对胡编乱造的批评之后,也喜欢让粉丝们冲在第一线,拿着“真人真事”到处乱放枪。即便是有真人真事,和作品最终胡编乱造,也是不矛盾的。比如,乾隆南巡,可是真人真事,但《还珠格格》不是胡编乱造吗?
同样的道理,在《震耳欲聋》这部电影作品当中,真人律师帮着聋哑人维权,是真人真事,但是,其维权的步骤,影片当中的那些,显然是胡编乱造的,放在真实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我在影评当中已经提到了,影片当中,让律师男主上法庭自爆,从而动员聋哑人们站出来,属于典型的商业片的胡编乱造,不宜对应现实。现实当中,聋哑人们遇到房产诈骗,直接报警即可。
显然,这部《震耳欲聋》为了对《辩护人》东施效颦,也搞出了律师上法庭之后,才会出现各种情节高光的桥段。现实生活当中,不会出现这种高光,法庭的庭审内容,也不会通过实时在线的方式,传输给所有聋哑人。一部打着现实旗号的电影,却并不遵从现实原则进行叙事,所以我说它是胡编乱造,是烂片。而檀健次的粉丝们还嚷嚷这是真人真事,就是智商问题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按图索骥,反驳檀健次粉丝的“真人真事”说。《震耳欲聋》上映阶段,营销宣传的是一个叫张琪的律师。这个张琪律师也开通个人媒体账号,承认这一点。但是,在他的个人媒体账号上,可是有这么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语,这句话,应该重点标注出来,给檀健次的部分粉丝看:
电影会有一些戏剧化的改编,相信这样也会让观众看着更带感一些……
通过所谓的真人律师的这句话,檀健次的部分粉丝,应该可以清楚了吧,即便是电影当中的角色对应真人,但故事本身,是并不对应的,是让“真人律师”觉得是戏剧化改编的,并且,律师帮着打圆场说,这个戏剧化改编,是为了让观众看着更带感。什么叫“更带感”?说白了就是,预制菜式的煽情瞎忽悠罢了。连片方指定的真人律师都说这种话了,檀健次的部分粉丝们,还有何话讲呢?
显然,张琪作为律师,也清楚,这部电影的后半程是胡编乱造的,他的真人故事当中,没有他上法庭之后自爆,才让聋哑人们出庭作证这么一出狗血内容。为“更带感”而搞故事总攻的狗血桥段,这不是胡编乱造,是什么呢?如果哪位檀健次的粉丝依旧不认为这个狗血结局是胡编乱造的话,依旧认为是真事的话,可以直接问所谓的原型律师张琪去。
我这里为什么要用所谓的呢?因为即便是片方嚷嚷出来的原型律师,都遭遇了质疑。10月7日的时候,一位名为“手语律师唐帅”的律师,站出来,通过自己的媒体账号发布视频内容维权。在他的维权内容当中,明确告知网友,这部电影的制片方最早是找他合作的,依据他的原型来创作的,后来,两方合作当中出现分歧,唐帅律师向片方支付了高昂的违约金,解除了合作。
但是,电影上映之后,唐帅律师发现,《震耳欲聋》当中的很多情节,和早前与自己合作的内容相同,因此,他已经收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开启维权模式。并且,在唐帅律师的发言当中,他质疑了张琪律师是手语律师的真实性,并且拿出部分佐证,证明张琪律师不会手语。一并,唐帅律师也质疑片方提出的中国只有20位手语律师的说辞,认为这个数字不准确。
唐帅律师维权,目前没有司法判定的结果,我们不宜做出结论——《震耳欲聋》的原型角色是谁。那么,对于檀健次的部分粉丝而言,当她们嚷嚷《震耳欲聋》不是关键性内容胡编乱造、而是真人真事的时候,似乎应该重点讲清楚,这是哪个真人律师的真事啊?
老编我要是唐帅律师的话,看到《震耳欲聋》搞律师自爆动员聋哑人上庭的故事总攻内容的话,必然会拒绝——这不是胡编乱造,是什么?至于张琪律师所谓的“戏剧化的改编”,似乎没必要帮着洗地——走现实路径的电影,用这种“戏剧化”来处理故事的关键性内容,试图“更带感”,简直就是创作之耻。(文/马庆云)
来源:马庆云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