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庆档影片观察1|各有“绝活”,也各有缺憾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9:14 2

摘要:以《731》和《志愿军:浴血和平》为代表,国庆档的电影其实在类型叙事、视听表达、主题建构等方面都不落俗套。但遗憾的是,这种创新意识像一种致命的诱惑,有时确实可以令观众耳目一新,但更多的时候则容易因为功力不够或方向有偏差,成了孤芳自赏式的清高或者自我感觉良好的卖

纵观今年国庆档最具市场关注度的9部影片,其实各有“绝活”,它们试图在不同维度上展现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与卖点,可谓诚意满满。

以《731》和《志愿军:浴血和平》为代表,国庆档的电影其实在类型叙事、视听表达、主题建构等方面都不落俗套。但遗憾的是,这种创新意识像一种致命的诱惑,有时确实可以令观众耳目一新,但更多的时候则容易因为功力不够或方向有偏差,成了孤芳自赏式的清高或者自我感觉良好的卖弄。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万物皆可消费,再尖锐沉重的题材,都可以通过“符号化”加工的方式,从中提炼出几个易于传播的概念或者形象,满足观众对特定题材的某种想象,抚慰他们的集体焦虑,进而成为市场凯旋的通行证。

今年国庆档有好几部影片的题材都非常严肃,但是,在商业片的创作逻辑中,这些影片必须将题材处理得非常讨巧,看上去虽有金刚怒目的姿态,但底下是慈眉善目的包容与身段灵活的圆滑。最终,这些电影像是中医里的刮痧,乍一看触目惊心,实则人畜无害,甚至还有益于社会肌体。

《毕正明的证明》有一个警匪对决的故事框架,它的触角伸向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的某个阴暗角落:火车盗窃。而且,影片通过毕正明追查窃贼的执着身影,不仅讴歌了警察为了匡扶正义的付出与牺牲,更折射出中国社会治安数十年的变迁轨迹,与国庆档特有的家国叙事形成巧妙呼应。

《毕正明的证明》并未将反派角色塑造成恶的符号,而是强调,被人贩子拐卖的江米条和二宝,被曼姐收养的大白桃,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他们破碎的童年与扭曲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影片还暗示,花手若走正途,本可在钢琴演奏方面有所成就,大白桃凭借出色的外形,大概能做模特,但他们从未获得想象另一种人生的资格。

这份深植于命运的悲情与苍凉,本能使影片在追求正义战胜邪恶的曲折与坚定之余,也体现对边缘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但是影片为了突出“传奇色彩”,将盗窃团伙构建成一个等级森严、规矩林立的江湖世界,渲染部分角色身上的武侠特色和江湖义气,这在有美化犯罪群体之嫌的同时,多少模糊了其行为的本质危害。更有甚者,影片对偷窃行为近乎炫技式的特写剪辑,也有将社会犯罪行为转化为视觉“奇观”之嫌。

与《毕正明的证明》对边缘群体的兴趣不同,《震耳欲聋》将视线对准了真正的弱势群体(听障人士)。影片中有很多镜头运用听障人士的主观视点来呈现,那些模糊朦胧的低频音效、黑白的画面,模拟了他们苍白单调、脆弱无助的世界,让观众与他们快速建立共情机制。

而且,影片以一个健听者李淇(听障人士的健听子女)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他的内心煎熬探讨一种更为普遍且深刻的困境:生理的“听障”与由阶层、资源、权力差异所导致的社会性的“失语”之间,存在着残酷的互文关系。

但是,《震耳欲聋》对伸张正义的过程表现得比较潦草且缺乏新意。影片甚至天真地以为,天理昭彰的契机乃是来自个体心理障碍的克服,和主观发声意愿的觉醒,至于取证困难、诉讼周期长、权力资本的压迫等现实困难,被极大程度地略过,进而消解了影片对社会结构、司法体系的反思力度。这也间接证明了,影片毕竟不是一部严肃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而是对现实议题进行浅表化、通俗化、奇观化加工的商业片。

还有部分影片高举“温暖现实主义”的旗帜,看起来并不回避现实中的窘迫、苦涩、绝望,但也绝不会把矛盾进行尖锐化展现,而是显得心平气和,同时又乐观向上,将现实苦难视为短暂的考验或者磨砺,并最终以一个合家欢的方式收尾。

《浪浪人生》中的那个家庭,面临的核心困境其实是“缺钱”,“缺钱”的根源在于父亲阿发因讲兄弟情义而包揽债务,加之自己急需做心脏手术。影片在解决这个家庭的矛盾时,有想当然的倾向:父亲一跪便讨回欠款;兄弟见他坐轮椅,当即表示放弃追债。更难以令人信服的是加油站转型的情节,整个过程如有神助:家人全力支持、政府部门一路绿灯、仅靠竖立广告牌就重获生机。

还有最脱离现实的细节,是让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父亲担任龙舟主力,并凭借顽强意志带领队伍夺冠,这已不是励志故事,更像是童话。当影片中解决矛盾的方式过于简单化、幼稚化,影片所传递的“温暖叙事”与“励志神话”就会显得刻意而虚假,难以真正触动观众,更谈不上带来深远的回味。

为了使观众进入更为独特的洞察现实的情境,动画片《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也没有满足于取悦儿童,而是努力“遁入人间”。

影片不只传达了对动画片创作领域中资本裹挟、流量至上的批判,也从一个过气的、生活艰辛的中年猪猪爆的角度,反映了普通人的心酸:年轻人找工作,因没有几十年阅历,被视为难堪大用;中年人找工作,又因为年龄大被嫌弃,成了“咸鱼”。

影片虽关心年轻人与中年人的就业尴尬,但它似乎难逃“贩卖情怀”与“拼贴融梗”的质疑。影片中频繁使用的“老登”“芭比Q”等网络流行语,虽能短暂引发笑声,却也使喜剧表达显得零碎而肤浅,恍若一段段短视频的拼接。

在商业片的创作逻辑中,“可消费性”确实是评价影片各个元素的重要依据。从今年国庆档的几部作品来看,它们的创作态度并不轻浮,既不依赖低俗笑点,也未将现实庸俗化,而是致力于从真实生活中挖掘喜剧张力与观赏价值,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创作方向。

然而,影片应避免以想象化的方式轻松破解现实矛盾,更需警惕因过度简化复杂社会议题,而导致观众对现实世界产生片面认知。这既是创作的难点,也是一条应当坚守的艺术底线。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