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电影反提提及,且令人印象深刻就是那句台词:“和平就是一个小孩子,总归是要跑到你面前的”。
《志愿军3:浴血和平》终于结束了,当浮一大白。
陈凯歌这个老文青的“诗人气质”在《志愿军3》中再度泛滥成灾。
这部电影反提提及,且令人印象深刻就是那句台词:“和平就是一个小孩子,总归是要跑到你面前的”。
这种矫揉造作的台词,《大决战三部曲》写不出来,《开国大典》写不出来,《八佰》也写不出来。
这么别扭的的台词,以及背后传递的精神,更像是好莱坞的反战争片的惯用套路。即:用抒情蒙太奇覆盖历史的棱角,用象征主义解构战争的残酷。
用这种“反战套路”去叙述抗美援朝战争,咱就不说什么文化入侵、和平演变之类的事了。
这部电影带给我最直观感受:
像是喝一杯兑了糖精的茅台,甜得发腻,辣的刺喉。
《志愿军3:浴血和平》已然不是一部历史正剧,而是一个文青导演临老谢幕前的自我陶醉。
试问:苦苦支撑的乌克兰人民看到这句台词,恐怕也只能苦笑:和平这个“熊孩子”何时才能光临顿涅茨克的焦土?
加沙地带饥肠辘辘的人民同样发问:“和平这个“野孩子,何时才能莅临加沙地带的残垣断壁”
假如和平会来的如此轻巧。
那么,普京、阿萨德、布尔汗、哈梅内伊、内坦尼亚胡、泽连斯基,托我给您带句话:“和平这熊孩子,麻烦陈导您有空的时候带过来,溜达溜达?”
客观公正的说,如果这部电影能删掉这些酸腐的桥段,电影评分能再飙升1.5,如果还再去掉陈飞宇这位太子爷,电影能直接进入豆瓣8.0以上行列。
在真实的历史中,在这次谈判中出现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名场面。
我们从头梳理一下三部电影的时间线:
《志愿军》第一部展示的:我军入朝,初步稳定战局。
出现了第一次战役,首战两水洞。
血战松骨峰,已经是第二次战役。
其中还包括我们熟悉的:长津湖战役,清川江战役、三所里战斗、龙源里战斗,基本都是一笔带过。
《志愿军2》中,李家父子先后捐躯,着重表现的铁原阻击战,这已经是第四次战役。
当《志愿军3》镜头闪回掠过松骨峰的焦土与尸骸,最后以一句酸诗草草收场,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被贴上了美国反战童话的标志。
这种“文艺滤镜”不仅模糊了历史的严肃性,更暴露了创作者对战争本质的隔阂。
试问:松骨峰上血肉横飞的志愿军将士,可曾见过这般矫饰的“和平”?
电影对停战谈判的描绘浅尝辄止,而真实历史中的博弈远比这部电影更为惊心动魄。
3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仅仅是停战谈判就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时间。
美国人真正想坐下来谈,有意愿谈的时间段,就是在第五次战役之后被彻底打疼了之后。
更精确的数字就是,两年零17天,直接创造了世界军事史的最长记录。
到了第五次战役之后,战线就在“三八线”附近稳定下来,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区域达到均衡。
速胜,无论哪一方面都不可能,
停战,是权衡各方利益的最优选。
谈判之路漫长而艰辛。
电影确实不好拍出来。中、美、朝、韩,各方既定的政治目标不同,各方利益相互交织,致使谈判桌上唇枪舌战不妥协。
谈判,就是双方的军事分界线,怎么划的问题。
本来,美韩方面一开始是确定沿三八线停火的。他们认为,这就恢复了战前状态,达到联合国的主要目的。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公开表示过,愿意在三八线解决争端。中朝方面也确定了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停战的原则。
7月26日,中朝方面提出了一个原则性建议:以三八线为停战分界线,双方各自后退5公里,建立非军事区,脱离接触。
这件事情眼看就顺利解决了,不料此时韩国人跳出来搅局:三八线无险可守,对美韩军事上极为不利。
所以,在接下来的谈判会上,美韩谈判代表霍治说:“如果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根据地形,我方在东线后撤之后难以重新攻取,而你方在西线后撤之后,则易于重新攻取。”
对此,中方代表解方:“我们在这里到底是在讨论停止战争以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还是在讨论停火一下再打更大的战争呢?”
这一问,霍治哑口无言。
美韩方代表此计不成,又生一计,由他们提出了一个看似折中的方案:中朝部队在临津江以东从现有阵地后撤38到53公里,在临津江以西从现有阵地后撤约68公里,双方以此线为界实现停战。
这个建议等于重新提出了一个停火分界线,而且我军的大部分阵地也都在这个区域以内,中朝方理所当然予以否定。
8月10日下午,双方关于军事分界线辩论的场面明显出现僵持状态。会议开始后,中朝方首席代表南日重申了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主张。
南日发言后,乔埃竟拒不发言。
南日强调了一句:“我们目前没有更多的东西要说。”
乔埃也只回了一句:“我也没有什么要说的。”
这样,双方就静坐不说话达两个多小时。
在这部电影中,陈凯歌故弄玄虚改成了李克农亲自写了“不动如山”四个字的小纸条。
柴成文的回忆录中写到:他看到如此僵局,便轻轻地离开了会场,到百米远的“工作队”办公室向李克农汇报。
李克农当时的原话是:就这样坐下去。
柴成文回到会场手写了“坐下去”3个字交给解方,解方看过又传给邓华,然后依次传下去。
这可能是世界谈判史上的奇迹:双方就这样一直坐了2小时11分钟。
最后,美韩方代表沉不住气了。
乔埃先说话了,他问南日:“你还打算说些什么”?
南日回答:“目前我设么也不想说”
乔埃说:“我建议休会,明天上午10时继续开会”。
这一刻,双方的耐心与定力直接决定了后续战略主动权的归属。根据史料记载,这样的大会我们一共经历了158次。
美韩在正式谈判中占不到任何便宜,就建议就“军事分界线问题”转到小组讨论(这样的小组讨论,我们经历了733次)。
我方也是通过“小组会”才知道:韩方认为他们在三八线一杯占的地方多,以三八线为界,他们吃亏太多。
韩国的如意算盘是:拿朝鲜北部沿海岛屿,换朝鲜的古都开城。
柴成文在他的回忆录《板门店谈判》一书中写到:在三八线东部以北地区,比我方在三八线以南占的要多一些。那里是山区,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耕地不多。西线在三八线以南,地处平原,交通发达,朝鲜的古都开城还盛产高丽参。
结果是,毛主席指示志愿军收复了这些岛屿,韩方直接失去了谈判的筹码。
《志愿军3》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就是抹去了毛主席的决策身影。
正是毛主席早就预料到美国不会心甘情愿坐下来谈判,一有机会便会力图翻案。
正是这种:“谈判即使不成功也确有把握打下去”的决断,以及最后金城战役队对南朝鲜军的致命一击,才迫使美韩回到谈判桌。没有战场上的饱以老拳,何来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否则,停战谈判只能成为美国拖延时间、整军经武的权宜之计。
正如网友所获:“去掉太子的表演,删掉文青的抒情,这部电影评分可达到8.0。
可惜, 历史没有如果,电影却偏要强加戏说。
和平不是奔跑的孩童,是松骨峰上嵌入冻土的弹壳;
和平不是诗人的比喻,是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沉默;
和平不是谈判桌上的签名,是用战士白骨垒起的天平。
真正的史诗,何需用绸缎遮盖伤口?历史自有其铁血铸就的锋芒——它不吟诵浪漫的诗篇,只会铭记那些用生命叩响和平之门的人。
来源:白羽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