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浴血和平》只讲了一件事:和平,是打出来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02:41 2

摘要:看完《志愿军:浴血和平》之后,可能有些注重战争场面的观众会觉得有些失望,历史上很多经典战役都没有详细呈现,如冷枪冷炮运动、金城反击战等,就算是耳熟能详的上甘岭战役也没有详细描写,反而将主要剧情和画面都留给了朝鲜停战谈判。

《志愿军:浴血和平》上映前,看过前两部的观众大致上也能猜到主要剧情,毕竟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看完《志愿军:浴血和平》之后,可能有些注重战争场面的观众会觉得有些失望,历史上很多经典战役都没有详细呈现,如冷枪冷炮运动、金城反击战等,就算是耳熟能详的上甘岭战役也没有详细描写,反而将主要剧情和画面都留给了朝鲜停战谈判。

笔者认为,注重文戏正是《志愿军:浴血和平》的成功之处,上映后豆瓣评分打出了7.4分,在三部曲中评价最高,这也是一个证明。

如果你将志愿军系列三部曲都看了一遍,你就会发现三部电影的主题是高度统一的,都在表达一个态度: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如果将目光聚焦在《志愿军:浴血和平》这一部电影上,总体来看该片只讲了一件事:和平,是打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朝鲜停战谈判没什么意思,实则这场长达747天的谈判跌宕起伏的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争,中间经历了158次大会和733次小会以及5次中断,这场战斗的复杂性和戏剧性超乎想象。

估计有些观众看到电影里美军谈判代表的各种狂妄表现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历史上的美军代表只会比电影更过分,比如他们坚持的所谓“海空军优势补偿论”就很滑稽,美军的海军和空军确实比我们强得多,但你再强大也打不出想要的战果,又有什么用。

电影里没拍出来的关于战俘遣送的问题,美军同样耍了大量花招,当然还有电影里拍出来的“和平战士”姚庆祥的牺牲,基本符合历史。

可能还有些观众会觉得美军代表在会场上的各种滑稽举动不可信,其实真实的历史上还有更滑稽的,美军谈判代表故意不说话冷场,在后面指挥的李克农轻蔑一笑,给前面的谈判代表传了一张小纸条,于是双方都在会场坐着不说话,看谁先憋不住。

在经历了几个小时的漫长沉默后还是美军代表先撑不住提出休会,我方代表屁股都坐麻了但终于还是赢下了这一场心理战。

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像小孩子斗气一样的谈判没有意义,这其实就是心理战,只是电影里没有办法彻底展现。

《志愿军:浴血和平》有一个镜头很写实,美军代表刚坐下就宣布“无限期休会”,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次,其背后就是美军不断发起的攻势,他们原本打算将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放在谈判桌上得到,在发现此路不通后,又试图将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战场上得到。

在朝鲜停战谈判期间,美军发动过包括上甘岭战役在内的多次大规模攻势,均被志愿军和人民军挫败,在完成防御任务的基础上,志愿军和人民军发动了多次反击,战场上的胜利终于让谈判桌上的美军代表闭嘴。

电影里李克农的一句话算是对整部作品主题的诠释:和平,是打出来的。

下面谈一谈《志愿军:浴血和平》中的几个令人难忘的桥段:

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和翻译李晓都对停战谈判存在情绪,一方面是因为前面的五次战役我们取得了相当大的战绩,证明了美军没有那么强大,随着苏式装备的全面到位,将士们有信心打下去且赢得最终胜利。

另一方面是因为第五次战役我们遭受了巨大损失,将士们不服气,希望重振旗鼓让美军付出代价。

第一部和第二部里出现的多个人物如赵安南、孙醒等人,在《志愿军:浴血和平》开篇就先后不幸牺牲,虽然他们都是虚构人物,但这个剧情设计也是为了体现志愿军为了和平付出的巨大牺牲。

影片通过铁道兵抢修铁路再现了历史上的英雄史阜民的事迹,他抓着钢钎固定铁轨,保证了十八列火车的安全通过,我们只能说电影在反映英雄事迹这方面还是有些保守了。

在过往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剧中,后勤的战斗画面表现较少,但实际上抗美援朝有相当大的功劳要记在后勤保障方面,志愿军三部曲通过司机赵安南和铁道兵们的剧情,集中展现了后勤战斗的贡献。

在整个朝鲜停战谈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朝鲜南日大将等多位将军的镜头,但在美军那边南韩代表的画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其实也是真实历史。

我们一直非常尊重朝鲜方面,在谈判代表中充分体现中朝双方的合作和友谊,美方谈判代表中虽然也有一名南韩代表,但他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几乎就是一个没人搭理的小透明,这也是当时南韩地位的真实体现。

影片的结尾通过时空转换回到了现代,展现了迎接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回国的画面,老年李晓作为家属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父亲,这是一个遗憾。

当李晓回到那个曾经的家,将父亲、哥哥和战友们的遗像摆在桌上后,镜头上移,只新时代的中国高楼大厦华灯初上,短短几秒钟的镜头切换,让人感慨万千:

和平,是打出来的!和平,是前辈们的牺牲换来的。

来源:月影星辰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