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犹记得三年前,在银幕上初遇《志愿军:雄兵出击》时的那份震撼,远不止于宏大战争场面的视觉冲击,更在于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的精神共鸣,那种深植于血脉中的“不得不战”的悲壮与决绝,瞬间击中了每位观众的心。
犹记得三年前,在银幕上初遇《志愿军:雄兵出击》时的那份震撼,远不止于宏大战争场面的视觉冲击,更在于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的精神共鸣,那种深植于血脉中的“不得不战”的悲壮与决绝,瞬间击中了每位观众的心。
去年,《志愿军:存亡之战》用铁原阻击战的极致惨烈,让每一位观众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寸山河一寸血”。当看到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抵挡钢铁洪流时,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至今仍在耳畔回响。
而今,这个国庆档,《志愿军:浴血和平》为这个陪伴我们三年的宏大三部曲,画上了一个既圆满又引人深思的句号。走出影院的瞬间,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慨:这不仅是一个系列的终结,更是一次与历史的深情对话。
终于,我们可以借着这份余温,好好聊聊这个打动我们的系列。
战,赢,和
战,是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留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记。影片开篇就直面那个让无数人揪心的抉择:
这场“立国之战”,打还是不打?这种明知前路凶险却不得不往的悲壮,让银幕前的我们热泪盈眶。
松骨峰上,战士用血肉之躯阻挡美军的钢铁洪流,那些年轻的生命在炮火中绽放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辉,每一次牺牲都让我们心痛不已。
赢,是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带给我们的深刻领悟。但这里的"赢",不是凯歌高奏的畅快,而是在绝境中求生存的智慧与勇气。
看着铁原阻击战中,战士们用简陋的武器对抗敌人的坦克集群,用生命换取时间,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胜利的代价。
当战士们死守阵地,终于打响了那门巴祖卡,我们在揪心中感受到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对每一个逝去生命的深深敬意。
和,是第三部《志愿军:浴血和平》带给我们最深的感动与思考。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它超越了简单的胜负叙事,将镜头对准了谈判桌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看着林月明一次次铺就和平鸽却被无情践踏,看着美方代表当面打电话命令部队进攻,我们才明白,原来和平的争取,比战争本身更加艰难。
影片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勇气不仅在于敢于战斗,更在于懂得为何而战、何时止战。
从"战"到"赢"再到"和",三部曲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升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心路历程,也让我们每个观众完成了一次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钥匙,干花,和平鸽
导演陈凯歌是善用诗意的高手,他在三部曲中留下了几个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的意象,如同情感的锚点,扎进每个观众的心里。
钥匙,是最泪目的承诺。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李晓随身携带的那把小小钥匙,承载的何止是回家的期盼,更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干花,是心头一暖的希望。李想水壶上那朵小花,从北京的胡同来到朝鲜的战场,即使身在炼狱,人心深处依然珍藏着对美好的向往。战争可以摧毁一切,却摧毁不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和平鸽,是让人深思的理想。林月明在谈判场地用鹅卵石铺就的和平鸽,虽被美方无情踏碎,但这个画面却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一次次被摧毁,一次次被重建,这何尝不是对和平追求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和平,正是先辈们这样一次次坚持、一次次争取而来的。
这些意象之所以如此动人,在于它们将宏大的家国情怀,化为了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钥匙是归途,干花是希望,和平鸽是理想:
这三者共同构筑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也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写实,写意,写哲思
《志愿军》三部曲在艺术表现上的成就,让每一个普通观众,既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又获得了艺术的享受,更引发了深层的思考。
写实,是让观众沉浸其中的基础。看着银幕上1:1复原来凤庄谈判旧址,看着上万米真实的战壕,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
影片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令人惊叹。从战士们的武器装备到谈判桌上的座次排列,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特别是那些战斗场面,动用了两千多人同时参演,让人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真实。
写意,就在每一个心灵震颤的瞬间。比如松骨峰战场,枪林弹雨之下,血肉横飞之中,一棵松树傲然屹立。
战斗至最后一刻的志愿军战士,在树下喊出:“还有能打的吗?举手!”硝烟弥漫中,一人一树,似乎有了某种精神上的重合。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些超越现实的诗意表达,让影片在历史叙事之外,获得了艺术的升华。
最难忘的是那些背影镜头——离家的背影、冲锋的背影,这些沉默的画面,诉说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复杂情感。
写哲思,是走出影院后仍在思考的深度。《志愿军:浴血和平》通过战争与谈判的双线叙事,观众开始认真思考战争的本质与和平的意义。
影片没有简单地高唱凯歌,也没有天真地祈求和平,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以战止战"的历史辩证法。那些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的外交官,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他们共同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
让后人不再经历战争的苦难。
三年时光,三部电影,《志愿军》系列让我们看到了一代电影人的诚意与匠心。它不只是对一段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
影片结尾,停战协议签署的那一刻,没有胜利的狂欢,只有如释重负的宁静。那些活下来的战士,将带着对逝去战友的思念,继续他们平凡的人生。
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深刻的启示:战争的意义,不在于征服与荣耀,而在于让普通人能够安心地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当我们走出影院,看着街头巷尾的烟火气,看着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脸,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
硝烟散尽,山河无恙,这看似平凡的每一天,都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最珍贵的礼物。
现代快报/现代+评论员 王子扬
图片:官方剧照海报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