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我国2780万听障人士里,年法律需求可能达百万起,可全国专职手语律师还不足20人。他们连诈骗电话都接不到,却成了骗子精准收割的目标,比划着手语求助时,连能听懂的人都找不到——10月4日上映的《震耳欲聋》,把这个藏在角落的残酷真相,砸在了大银幕上。
你敢信吗?我国2780万听障人士里,年法律需求可能达百万起,可全国专职手语律师还不足20人。他们连诈骗电话都接不到,却成了骗子精准收割的目标,比划着手语求助时,连能听懂的人都找不到——10月4日上映的《震耳欲聋》,把这个藏在角落的残酷真相,砸在了大银幕上。
这部被观众夸"有《我不是药神》那味儿"的电影,没走悬浮的律政爽剧套路。
檀健次演的李淇,一出场就带着股"钻钱眼"的劲儿:作为聋人父母的健听子女(CODA),他靠手语优势接下聋人群体的房产诈骗案,张口就敢要天价服务费,穿着西装在高端会所里应酬,恨不得把"摆脱底层出身"刻在脸上。
可镜头一转,诈骗团伙正用定制话术围猎受害者:先找聋人代表现身说法,用"高年化回报"的手语画饼,等老人把房子抵押出去,再派催收员比划着"房子不是你的"逼他们搬家。
最戳人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真实。
潘斌龙演的老马,明知道可能是骗局还愿意掏钱,只因为"不想孤独地死去",这句台词让点映场不少观众红了眼。片里有场戏特别震撼:二十名聋人同时比划"帮助"的手势,没有一句台词,却比任何呐喊都有力量,这是主创跟着原型张琪律师跑遍聋人家庭才拍到的真实场景。
檀健次为了演好角色是真下了功夫,不仅练到手语指尖发僵,还特意去体验聋人家庭日常,电影里他一边接电话一边给父母翻译的慌乱,根本不像演的。
它最牛的地方,是没把"反诈"做成说教。
那些骗局细节看着眼熟吧?骗子利用信息差突破信任、找"自己人"站台、用情感弱点拿捏人心——这不就是老年人保健品骗局、创业者贷款骗局的翻版吗?
就像王砚辉演的反派那句"骗子都不够用",戳破的何止是聋人群体的困境,更是所有弱势群体面临的阶层困境。而李淇从"赚快钱"到为受害者发声的转变,没有突然的圣母心,只有邻居因倾家荡产自杀时的冲击,和良知被反复叩问的挣扎。
点映场里有个细节特动人:有观众带着家里的听障老人来看,当银幕上出现手语翻译时,老人突然握住家人的手,眼里亮了。
有人说这是"年度防诈必看",可比起防骗技巧,它更让我们看见:那些活在沉默里的人,不是"听不懂",只是需要被听见。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利用信息差设下的骗局吗?身边有CODA群体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影片结尾,李淇在法庭上用手语喊出"我也是聋人之子",颤抖的指尖里藏着对偏见的反抗。可走出影院我们得问:当电影散场,那些维权成功率不足1%的聋人受害者,又该去哪里找他们的"李淇"?
这部电影的意义,从来不是让我们哭一场就忘,而是要让更多人知道:沉默从不是失语,只是需要有人愿意俯身倾听。
最后也想提醒大家,若身边有听障人士遭遇诈骗,除了拨打110,还能发送包含事件、地点的短信到"12110+区号三位"报警;部分地区还有"律助无声"计划和手语法律咨询小程序可提供帮助,这些微小的渠道,或许就能成为他们的光。
来源:娱乐文化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