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孔子》这部电影那还是我2010年高考前看的。那时候脑子就跟还没炖熟的萝卜似的,对啥历史、人物、细节都一点感觉没有。前几天偶然刷到片段,心血来潮又通篇仔细重温了一次,算是“长大后再看”的那种体验吧。
春秋味道全靠服化道,关键故事却像套错了壳|十几年前的《孔子》再看,真真假假分不清|演员演技真打动我,历史改编太难受
说起来,《孔子》这部电影那还是我2010年高考前看的。那时候脑子就跟还没炖熟的萝卜似的,对啥历史、人物、细节都一点感觉没有。前几天偶然刷到片段,心血来潮又通篇仔细重温了一次,算是“长大后再看”的那种体验吧。
第一反应,导演组果然下了血本。场景、道具、服装,整个电影就像个穿越大片。鲁国大都城的大门,锈迹斑斑又不失庄重,连孔子进城门那一下,风一吹,粗布大褂背上拍来一层浮尘,都看得出用心。道具什么鼎炉祭器,看着结实得跟博物馆展柜里搬出来似的。演员这块不说别的,周润发一出场,那种站在苍茫古道前的沉稳感满分,眼底有戏的那种。任泉演的颜回,温文尔雅却又憨厚老实,跟我想象中的“学霸型好人”很搭调。而陈建斌的季孙斯,阴狠劲儿藏不住,每一个犀利眼神都让你下意识缩脖子。
但说实话,光有氛围还不够,有几幕真把我整破防了。就比如子路救小奴那会儿,剧情还挺紧凑的,夹谷会盟齐国想搞事那场,孔子用牛车虚张声势转危为安,拍得挺有张力。还有陈蔡被困断粮,弟子们饿得两眼发黑,有那么点史书写“粮尽釜鱼”的味道。只不过,这种“原汁原味”的地方,越往后越少。电影一到那种“关键历史节点”,导演脑回路就离谱了。
最明显、最破防的就是孔子拜见南子那节。你说原著里,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卫国掌权夫人,一个是大儒老师,俩人规规矩矩隔个帷帐礼仪会面,谈官道、聊教化。结果片里周迅一亮相,珠帘一拨,扭扭捏捏直接贴脸,眼神里全是“风情暗示”,满屋都快冒粉红泡泡了。论气场,说是某位宫斗剧女主信了;论操作,忠实观众只想“请导演看下史书”。南子见孔子,不是政斗就是借对方刷存在,这被导演拍成言情片桥段,历史老师看了得握紧鼠标,讲课都得多批判两句。
更离谱的还有颜回和子路的结局。史书记载,孔子回鲁之后三年,颜回才因病去世。子路更是等到卫国变天,孔子都已经树老人设了才被害。电影偏不,颜回直接冰窟窿底捞根竹简就“高光下线”,一帮弟子还在旁边流泪看戏。子路呢?硬是提前好几年就“英勇牺牲”救卫国幼君,编了个阳虎从晋国跑回卫国篡位的奇葩背景。要说阳虎吧,本来是鲁国搞事的大反派,被揪出来“跨国干票大的”,史书都不敢这么写。关键你要说“戏说”,这都脱轨到下集都找不回来了。
还有让人噎住的小细节,孔子居然管子产叫“先师”——就好比我们喊隔壁学校的学长“祖宗”似的。再狠的是,那句著名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书明明记清楚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愣是被甩给子产那一挂。你说随口乱编没啥,可孔子讲学,就是靠传承和师徒“讲究”吃饭的,这样一倒腾,后人真分不清谁是谁的“正统”了。
其实吧,拍古装片为啥这么难,难的不是考据、还原那个世界,而是真正能不能尊重历史。什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意思是大事儿、关键人物得走史实,小故事、小幽默你随便揣摩。可电影这倒好,关键历史节点、人物生卒统统魔改,这要是放给真学历史的小伙伴看,不迷糊才怪。有些人看得热泪盈眶,感动到不行,可要真回头去查原文,感动的基础可都是编出来的。你说这不唬人嘛?
当然了,电影归电影,跟教材、正史终归不一样。服装、道具故事感拉满,拍得观众高兴有代入感,这算成功。可别因为看了一部大片,就敢给朋友圈讲历史,那就闹笑话了。这种时候,还得老老实实去翻《论语》《史记》《左传》,别把导演当老先生,自己心里也少点“被带偏”的糊涂劲儿。历史不是说得多好听就全信,真要细抠,还是得看那些葱油味十足的老书靠谱。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