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期间,麦浚龙导演的这部《风林火山》预售成绩不佳,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10月3日15时37分,影片《风林火山》上映第三天,票房4000万,累计观影人次96万,豆瓣开分6.5分。
国庆期间,麦浚龙导演的这部《风林火山》预售成绩不佳,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10月3日15时37分,影片《风林火山》上映第三天,票房4000万,累计观影人次96万,豆瓣开分6.5分。
大过节的,看这种两小时的昏暗低饱和度画面,人肯定会又麻又暴躁。用王家卫的风格来拍杜琪峰的电影!不伦不类,多亏了几个老戏骨让电影撑下去!
有时候,一部电影的失败,不是因为它不够美,而是因为它太想成为某种“伟大”的象征,反而忘了自己首先得是一个故事。
投资四点五亿,预售两百万,集结四位影帝,七年磨一剑,最终换来一句“看不懂”。
这不只是《风林火山》的困境,更是当下许多港片的集体迷思:他们是否正在用昂贵的沉默,代替真正的表达?
据说,这部电影最初有个七小时的粗剪版。如今上映的版本也就两个小时,等于把一部史诗压缩成了一组氛围截图。
开场七八屏字幕狂轰滥炸,交代背景、人物、冲突,仿佛导演生怕观众不明白他有多深沉,于是先递上一份学术论文摘要。
可电影不是论文,观众也不是来考试的。当信息密度过高,留白过多,节奏过缓,普通人走进影院,看到的不是艺术,而是一堵墙——一堵由低饱和度画面、昏暗光影和固定机位砌成的墙。
我是在下午走进影院的。为了金城武,我可以坚持2小时,但我真不信金城武突然就变成禁毒英雄了——银幕上,金城武的脸在黑暗中被一缕火光点亮,他从地下隧道的床垫上起身,像一个幽灵从地底爬出。这个画面极具仪式感,美得让人屏息。
可问题是,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几乎都是这样的“剧照式镜头”:人物站着说话,镜头静静凝视,光影讲究,构图精妙,却少了呼吸,少了流动,少了那种让人心跳加速的生命力。
更折磨的是视觉体验。整部片的色调是压抑的灰暗,画面本身就被处理成欠曝状态,仿佛导演执意要用昏暗来证明深刻。可深刻不等于晦涩,艺术也不等于折磨。
两小时下来,眼睛累,脑子也累。走出影院那一刻,阳光洒在街边梧桐叶上,秋日的光线清澈明亮,竟有种劫后余生的轻松感——原来正常的世界是彩色的。
很明显,这是导演在学王家卫的迷离,学杜琪峰的宿命,学《无间道》的结构。可学习不等于复制,致敬也不等于拼贴。
王家卫的碎片化里有情绪的流动,杜琪峰的沉默中有命运的重量,《无间道》的复杂建立在清晰的人物动机之上。
而《风林火山》呢?它像一个精心打扮的哲学系学生,满口术语,却忘了先讲清楚一件事:你在说什么?
其实,这片子底子不差。在那些缓慢推进的镜头背后,藏着一个值得深挖的故事。
它有关信任的崩塌,身份的迷失,以及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可导演似乎更迷恋“感觉”而非“叙事”,更在乎“格调”而非“逻辑”。
于是,本该层层剥开的人性挣扎,变成了静止的画面展览;本该扣人心弦的正邪博弈,沦为站桩式的对白朗诵。
这让人惋惜。因为当一部电影把“看得懂”当作敌人,它就把自己放到了观众的对立面。电影的本质是沟通,不是考验。
你可以有野心,但不能用观众的耐心去喂养自己的执念。你可以追求艺术,但不能把“难懂”当作高级的遮羞布。
港片的复兴,从来不是靠一部“装逼失败”的大片来完成的。它需要的是对故事的敬畏,对观众的尊重,对节奏的掌控,对情感的真诚。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必须宏大,但每一部电影都该有心跳。
《风林火山》的暗淡,不是审美的失败,而是叙事的失焦。它提醒我们:再美的构图,也撑不起一个讲不明白的故事;再贵的阵容,也救不了一个失去呼吸的剧本。
来源:光影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