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天云,1950年5月生,编剧。浙江湖州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任该校教授。1993年调任上海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电影评论学会副秘书长、上海作
汪天云,1950年5月生,编剧。浙江湖州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任该校教授。1993年调任上海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电影评论学会副秘书长、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擅长文艺理论、影视制作。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荣获1994年度高教十大精英提名。儿子汪远作为《爱情公寓》编剧。
有专家说谢晋一生几乎一直在燃烧,这让我想起15年前余秋雨的一句话,他说认识谢晋,就认识了一个时代。这句话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谢晋不只属于某一部电影或某一个生产单位,他属于时代;二是指他所处的时代是把苦难变成动力的了不起的时代,而谢晋也成了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纪念谢晋百年,不仅是观看他的影片,更多的是要学习谢晋的精神。
他进入电影行业的时候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他的整个生命似乎就为电影而燃烧,一个导演能够接连不断地创作那么多的好电影,这在新中国的电影史上是很罕见的。
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谢晋呢?首先我觉得最应该向他学习和永远纪念的就是他的风格和意志。他的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或悲壮或动人的故事,不会那么简单平淡,他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总是赋予了故事非常深刻的哲理,他的生命观与世界观是能够深深打动广大观众的。我记得当时《高山下的花环》到我们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放映,谢导问我们看这部电影的感触,我说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哭了,但我还没有哭,他就觉得那还不够。他认为电影感动人的程度是要让所有人都有代入感。他不像一般的导演,他非常感性地关注着观众点点滴滴的感受。
后来我再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自己也吃惊了。过了那么多年我发觉谢导竟然想得那么远那么深。他写了很多爱国主义的情感,这种情感小到一个士兵,大到一位军长。他还刻画了军队反腐,并且融入了他的生死观与人生观。这样的创作观念也融入了谢导其他所有的电影中。谢晋是一个能把苦难变成动力和创意的人,但这种苦不是仅仅停留在牢骚和一种简单的批判上,他把它置于一个比较深刻的人生哲理上。这使得他的电影永远不过时。
其次,我们也要关注谢导的创新精神。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有过一个关于“谢晋模式”的讨论。我们那时候比较狭隘,总觉得这样的探讨是好的。其实我在这里要讲谢晋的创新性也是超越常人的。最典型的是他的演员都是他亲自甄选的,像祝希娟她们一讲到谢晋就会说“没有谢晋就没有我”这句话,不管是陈冲还是张瑜这些演员,她们踏入电影圈,谢晋导演确实功不可没。谢导不会要求新人演员有怎样的经历或者智慧,需要达到多高的水平,而是选择一个演员后告知其某部电影中有合适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所以有人说谢晋是一把卷笔刀,他用这支笔在银幕上画的时候,因为有这把卷笔刀,它就使得所有的元素都像笔尖一样,变得尖锐,变得深刻,变得难忘,更变得五彩斑斓。
像《芙蓉镇》这样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剧组经历了太多次讨论,谢导想要呈现的内容最终也都全然体现了,这就是他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电影的把控能力。他对整个社会的进展有很多思考,这体现了谢晋思想艺术的深邃,这种深邃最终也使他的电影至今让人觉得震撼。
最后,我们需要传承谢导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学性。这个特点跟张骏祥老师也是一脉相承——他们都非常重视电影的文学性。回过头看谢晋电影,都是从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谢导在创作时不会极度地追求纯粹的镜头感或画面感这些虚无的东西,他之后的几代导演都曾有过这样的误区,谢晋没有。由于谢导对所有作品的文学性要求极高,他在创作时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而且他对文学的掌控能力特别强,所以他的剧本改编亦贴合原著于现实。
基于此,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时代少不了谢晋。所以我觉得谢晋电影艺术基金会应该像茅盾文学奖一样受重视。谢晋在电影上的贡献绝不亚于茅盾在文学上的贡献,茅盾文学奖现在出了很多具有思想度的好作品,我们电影应该也这样。谢晋电影艺术基金会组织拍摄《百年谢晋》这样一个策划创意,是一次非常好的深呼吸,让人们重温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谢晋所作出的无法取代的贡献。
谢导在拍电影的时候不会特别关注票房如何,他更注重这部电影有多少内容被关注了,观众看了以后是否会对民族文化觉悟有整体的提高等,在这点上谢晋作为民族艺术家当之无愧。我觉得谢晋的作用不仅是推进了上影的电影,也推进了中国的电影,推进了世界的电影。
我想对谢导说:
请谢导相信,您的电影,您的艺术贡献,一定后继有人。
来源:老何话乡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