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辛德勒的名单》上映32年,这部195分钟的黑白电影,到现在还在左右大家对犹太人大屠杀历史的认知。
2025年是《辛德勒的名单》上映32年,这部195分钟的黑白电影,到现在还在左右大家对犹太人大屠杀历史的认知。
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商业片,反而像个“历史窗口”,让很多人第一次真切摸到那段残酷过往。
这电影不是凭空编的,源头是本小说。
1982年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写了《辛德勒方舟》,后来改名《辛德勒名单》。
其实,这书能写成,全靠一个叫莱奥波德·佩奇的人,他是波兰幸存者,原名叫波尔德克·费弗伯格。
当年在比佛利山庄,佩奇偶遇肯尼利,主动把奥斯卡·辛德勒的事讲了出来。
要是没这一下,可能这故事到现在还埋在历史里。
辛德勒这人特别矛盾,这种矛盾才让故事有力量。
他是纳粹党员,还想靠战争赚点钱,可偏偏在二战里救了一千多犹太人,让他们没被驱逐、没被处决。
有幸存者说“幸好他更喜欢我们,而不是他那可怜的妻子”,这话听着有点直白,却道破了辛德勒的“不完美”,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却做了英雄的事。
连姆·尼森演的辛德勒,在电影里把纳粹送犹太人去集中营的过程拍得特别真实。
克拉科夫普拉绍夫集中营的残酷,看的时候能让人攥紧拳头。
本来想只说辛德勒在自己工厂建附属营地保护工人,后来发现他后期还做了件更关键的事,战争快结束时,300名妇女被误送到奥斯威辛,是他想办法把人救了回来。
这细节说明他不是一时冲动,是真的在持续想办法救人。
电影还没回避那些扎心的点,比如旁观者的冷漠、黑市交易、集中营里的暴行,还有幸存者的记忆。
它没把大屠杀写成一个模糊的“大悲剧”,而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人和事,让大家能抓住点什么,不至于觉得历史离自己太远。
讲完故事怎么来的,咱们再说说这电影上映后,在国内外到底掀起了多大波澜。
它不光是部电影,更像个“记忆推手”,把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从少数人的关注推向了更多普通人。
1993年那会,美国对大屠杀的纪念正好进入新阶段。
同年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开馆,总统比尔·克林顿和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都去了。
犹太社群早就把这段记忆当重要议题,但《辛德勒的名单》一上映,直接把这记忆推给了更多美国大众。
电影票房超3亿美元,还拿了七个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这成绩在当时的历史题材电影里,算是顶流了。
更有意思的是1997年,福特汽车公司赞助NBC无广告播放这部电影,一下吸引了6500万观众。
其实,福特创始人亨利·福特以前是出了名的反犹分子,现在公司却主动做这事,这转折本身就很有象征意义。
它说明这电影的影响力,已经能让企业愿意去反思过去的错,传递反仇恨的想法。
不光在美国,在德国年轻一代里这电影也炸了锅。
德国那代年轻人没经历过二战,很多人对大屠杀的认知可能只停留在课本上,但这电影用故事把历史“活”了,让他们真的能感受到那段过往的重量。
这电影还彻底改变了导演斯皮尔伯格,他小时候因为犹太身份常被霸凌,一直不敢提自己的身份,甚至有点压抑。
拍完这电影后,他说自己“为身为犹太人而自豪”。
1994年他还建了幸存者口述历史基金会,现在改名叫南加州大学肖阿基金会。
到现在,这基金会已经存了几万份大屠杀和其他种族屠杀幸存者的证词,目的是“让幸存者成为永久的教育者,否定否认者的谎言”。
当然,这电影也没逃过学术圈的批评。
历史学家大卫·克罗乌指出,电影里辛德勒的犹太会计伊扎克·斯特恩,其实是好几个原型拼出来的;真正最先提出用工厂救犹太人的阿布拉罕·班基尔,反而没在电影里出现。
还有霍洛克斯特教育学者玛丽莲·哈兰,她说电影太突出辛德勒个人,没展现犹太囚犯在名单形成里的作用。
其实有九份名单是犹太人马塞尔·戈德堡和秘书米耶特克·佩姆佩尔编的,佩姆佩尔还当过电影顾问。
我倒觉得,这些批评不是否定电影,反而让它更真实。
毕竟电影是艺术加工,不是纪录片,简化史实难免。
但学者们的提醒也很重要,能让大家知道,拯救不是辛德勒一个人的事,犹太人自己也在努力,班基尔的想法、佩姆佩尔编的名单,都是这段历史里不能少的部分。
而且就算有这些争议,没人能否认这电影的影响力。
它让普通观众开始主动学这段历史,讨论犹太人各种形式的抵抗,以前可能大家只知道“被屠杀”,却不知道他们也在想办法保护自己、保护同胞。
现在全球好多学校都把这电影的片段放进历史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年还把电影胶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它真的从银幕走进了课堂,成了传递历史记忆的重要工具。
32年过去,《辛德勒的名单》还是没过时,为什么呢?
来源:有风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