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志愿军:浴血和平》:硝烟里长出的和平哲思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2:31 2

摘要:这个国庆档,一部战争史诗的终章拨动了无数心弦,成为2025年国庆档首日票房冠军。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志愿军:浴血和平》聚焦于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至签署停战协议期间“边打边谈”的历史进程。它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封写给和平的“血书”,在枪炮沉

□邓随新

这个国庆档,一部战争史诗的终章拨动了无数心弦,成为2025年国庆档首日票房冠军。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志愿军:浴血和平》聚焦于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至签署停战协议期间“边打边谈”的历史进程。它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封写给和平的“血书”,在枪炮沉寂处,生长出跨越时代的生命哲思。

战争片的“进化”,在于让历史回归“人的尺度”。《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志愿军》三部曲最妙的,就是把“戎”(战争)和“祀”(纪念)拧成了一股绳,还拧得满是“人味儿”。以往有些战争片,要么盯着高层运筹帷幄,要么把英雄拍得像“超人”,可这部不一样——它把镜头怼到了普通官兵的脸上:李默尹一家三口在战火里拆了又聚、聚了又散,女儿找父亲、儿子寻兄长,亲情比硝烟还浓;新兵杨三弟从不会开火箭筒连累战友,到做战损统计员,再到冲上前线,成长里带着愧疚和勇敢;还有华侨老兵赵安南,打了那么多仗,也会念叨“为国尽忠一百趟,也该回家尽孝了”。这些人不是“符号”,是会怕、会疼、会想家的普通人,可就是这些普通人,把“保家卫国”从口号,变成了“我得活着回去见家人,也得让更多人能见到家人”的实在念想。他们的命连着家,家连着国,这才是最真的“信仰”。

和平的珍贵,需要用“牺牲的刻度”来丈量。影片中,孙醒在中立区与美国士兵激烈对峙,不幸被对方冷枪击中,生命瞬间消逝;姚庆祥恪守国际公约未拔枪,却遭暗算。他们的死亡并非战争的终曲,而是和平的悲怆序章。这呼应了现实中抗美援朝战场上19.7万余名英雄儿女的牺牲。影片以“浴血和平”为名,正是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和平从不廉价,它需要以生命为盾牌、以理性为烛火,在黑暗与光明的撕扯中艰难孕育。

最难得的是,《浴血和平》没把“反战”和“爱国”掰成两半,反而让它们站在了一起。片尾有个镜头特别戳人:停战倒计时的时候,中国士兵和美国士兵对着同一个方向笑,中国兵想着回家吃口热饭,美国兵想着见到家人,那笑容里的“想活着”,不分国籍,也没分你我。这镜头没喊大道理,却比任何说教都有力: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不是喜欢打仗,是怕仗打到家门口,怕家里的爹娘孩子过不上太平日子;那些美国兵,其实也不是天生就想打仗,他们也有盼着回家的念想。电影没有“你死我活”的对立,反而用这种“共通的渴望”,把“保家卫国”的内核说透了。爱国,就是守住咱们老百姓过太平日子的权利;反战,就是记住打仗的苦,别让好日子再被战火搅了。

历史记忆的传承,关键在于“拒绝遗忘”。现在再看《志愿军:浴血和平》,它不只是一部国庆档的电影,更像一次“带着温度的纪念”。它以“寻找父辈遗骸”收尾,与电影《731》中“从编号到名字”的意象异曲同工。二者共同传递着同一主题: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由无数鲜活个体的命运编织而成。这种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正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也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以和平为底色。《志愿军》三部曲通过艺术呈现,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捍卫和平不是怯懦,而是对文明价值的最高致敬;强而不霸、盛而不骄,才是大国应有的担当。电影以敬畏之心雕刻记忆,以温情之笔书写人性,最终在战争与和平的辩证中,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一面镜子:唯有珍视和平,才能让牺牲不被辜负;唯有铭记历史,才能让未来不再重蹈覆辙。

这,正是一部战争电影最深刻的使命。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