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了巨资、大堆明星、大规模工业流程,最后却拍出了一种“政治任务片”的味道。整个片子信息量巨大,人物多得眼花缭乱,每个人好像都在抢时间赶紧完成一个使命:先符号化自己的家庭背景,呐,我有家有父母有爱人,但我很长时间没见到/他们死了,然后迅速牺牲,上价值走人。
花了巨资、大堆明星、大规模工业流程,最后却拍出了一种“政治任务片”的味道。整个片子信息量巨大,人物多得眼花缭乱,每个人好像都在抢时间赶紧完成一个使命:先符号化自己的家庭背景,呐,我有家有父母有爱人,但我很长时间没见到/他们死了,然后迅速牺牲,上价值走人。
这就导致每个角色像是政治符号或任务关卡,不是有血有肉的人。好比说林月明跟李晓演的两个翻译员,按理说同处一个环境,应该能建立点人物关系,哪怕一点点关心、交流,都能让角色更立体。但电影完全没有,林月明几乎所有戏都在讲翻译工作(不过林月明抽烟这个设计还不错)。
林月明对李晓的关心体现在哪里?张孝文和孙醒也是,牺牲戏码像流水线产品,孙醒一死,张孝文立马被安排受到触动,然后剧情继续推进。彭昱畅饰演的姚庆祥那条线也一样,他不掏枪的决定也有点靠孙醒的牺牲触发,而不是两人之间逐渐积累的关系。
再说剪辑和结构,电影是想表达“谈判不是光靠嘴,必须用战场实力支撑”,这个道理没问题,历史上谈判和战局确实互相牵制。
其实,《志愿军》三部曲就像是一个超大体量的电视剧,硬生生压缩到电影时长里。它想做历史全景,结果做成了历史流水账。它想写群像,结果写成了人物展板。它想塑造烈士的崇高,结果落成了预制高光。爱国宣传式的大拼盘。
最后,真的忍不住想说一句,也许和平就是一个小孩子,总归是要跑到你面前的。这台词真的不行,和平是千千万人打出来的,这么处理你不觉得轻佻吗?啊?
来源:幸福柑桔r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