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出来,第一反应不是震撼,是心疼钱包——IMAX 票 78 块,一半在烧特效,一半在烧我的智商。
“看完出来,第一反应不是震撼,是心疼钱包——IMAX 票 78 块,一半在烧特效,一半在烧我的智商。
”
赤发鬼一巴掌拍碎城墙,全场哇声还没落地,隔壁小哥已经小声吐槽:“他头发冒火,我脑子冒烟。
”别笑,这大概就是《刺杀小说家 2》最诚实的观影现场:眼睛在蹦迪,脑子在找出口。
先说点实在的,为啥三四线小城观众贡献 42% 票房?
因为县城里没那么多“文艺病”,大家就想看大神打架。
结果片方真把大神做成 3D 模型,一巴掌 1200 万,烧得比赤发鬼的头发还旺。
新出的“赤焰引擎”听着玄乎,说人话就是:每根头发丝儿都能单独甩,像极了我熬夜后炸毛的状态。
技术小哥爆料,单渲染一帧就 17 小时,难怪邓超在采访里苦笑:“我演戏 3 个月,头发替我打工 1 年半。
”
可再贵的头发,也缝不住故事裂开的口子。
三条线来回跳,像微信同时开三个 60 秒语音,听完只记得对方在喘气。
最冤的是辛芷蕾,黄金甲一穿,打戏帅到屏住呼吸,结果文戏一句“我要救苍生”就把她钉在原地——苍生是谁?
救啥?
不知道,导演让她瞪眼就行。
武行兄弟私下喝大酒时吐槽:“她那一枪甩出去,力度够我吹三年,可剧本连她家乡在哪都没给,救个锤子苍生。
”
更尴尬的是情感。
第一部“只要相信,就能实现”好歹给社畜一点念想,第二部直接升级成“只要怀疑,就能弑神”。
听起来带劲,可回到出租屋,面对 2000 块工资和 800 块房租,谁有空怀疑人生?
观众要的是共情,不是论文。
于是出现魔幻场景:赤发鬼在银幕上怒吼“我不要被安排”,影厅里外卖小哥跟着点头——下一秒手机震动,“您有新的配送订单”,他立马起身离场。
现实里的“神”是平台算法,电影里的神至少还能被打一拳,哪个更爽,一目了然。
再说海外那 78% 烂番茄,别急着骄傲。
北美观众把片子当东方《盗梦空间》,说白了是猎奇:哇,红色大怪带火焰,像四川火锅成精。
他们夸“云中城美到窒息”,因为不用懂中文,看颜色就行。
不信你把台词全换成英语再看,保证也懵:啥叫“我杀我自己”?
哲学系论文都不敢这么写。
可吐槽归吐槽,有一幕真把人摁住:少年空文站在心树下,树干里血管一鼓一鼓,像极了自己加班后太阳穴的跳动。
那一刻突然懂了——导演想说的不是打怪,是“写稿写到最后,角色反过来咬你一口”的恐惧。
每个做内容的,谁没经历过被选题、被数据、被 KPI 支配?
空文那一刀,砍的是作者,也是屏幕外每一个被“算法上帝”支配的打工人。
就冲这 10 秒的窒息感,票钱回了一半。
剩下的窟窿,得靠第三部填。
片尾路空文把笔一扔,镜头定格在他捡起的瞬间——明显留扣子。
业内编剧朋友酒后吐真言:“第三部要是敢让小说家发现‘自己也是别人小说里的人物’,循环套娃,我直播吃键盘。
”听着像玩笑,可除了这招,还能怎么圆?
真把观众当猴耍,续集怕不是直接变“弑观众”。
所以,这片子到底值不值?
给你个粗暴指南——
1. 视觉动物:冲,IMAX 坐第五排,保证头发丝火星子蹦你脸上。
2. 剧情党:忍,等流媒体,上线后 1.5 倍速,省 40 分钟人生。
3. 社畜想发泄:带朋友一起,看到赤发鬼掀桌那刻,集体喊“老板去死”,爽感翻倍,反正影厅黑,没人认识你。
最后提醒:别学豆瓣高赞短评“看完想辞职写小说”。
真辞职了,房租不会因为你相信就减半。
电影可以弑神,生活继续弑你。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