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2日,《狂野时代》上映,朋友圈秒变大型猜谜现场:一半人刷“易烊千玺封神”,一半人刷“到底讲了啥”。
“5亿票房也救不回我昨晚的困。
”
11月22日,《狂野时代》上映,朋友圈秒变大型猜谜现场:一半人刷“易烊千玺封神”,一半人刷“到底讲了啥”。
我啃完那场158分钟的午夜场,出来只想找碗重庆小面压压惊——不是因为饿,是脑子被毕赣的方言咒语念到宕机。
先说最直接的。
片子票房飙得快,大陆观众贡献六成,香港台湾直接把近三年文艺片天花板掀了。
可走出影院,我旁边那对小情侣第一句就是:“咱是不是看了五个易烊千玺?
”我点头,他们没看错,他确实一人分五角,从上世纪的混混到未来的AI,连口音都换了五种。
最绝的是,导演还让他用贵州话念康德,台下笑出鹅叫,台上他拿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年轻影帝,36届,刚出炉,热乎。
毕赣本人更疯。
七年磨一剑,拍到一半把剧本撕了,从真实犯罪改成“人类命运”,八段砍成六段,边拍边剪,剪完又回去补拍。
美术指导刘强跟着他三进山城,最后把重庆拍成荡麦宇宙2.0——霓虹雨、索道、麻将馆,全是他梦里那套滤镜。
金马奖直接给美术提名,说“这城会自己呼吸”,我信,因为我听见后排大哥打呼噜都带川味。
最离谱的是类型大乱炖。
前一分钟还是黑色犯罪,下一秒变科幻,再一转又成家庭伦理,像把火锅、咖啡、威士忌倒进一个杯子里,搅一搅端给你,喝完才发现杯底写着“命运”俩字。
毕赣自己倒淡定:“我不挑观众,观众也别挑我。
”行,你任性,我买单。
Netflix明年1月全球上线,A24立马递来新合同,毕赣要去美国继续造梦。
消息一出,国内学术圈先炸,论文标题我都替他们想好了——《当荡麦遇上加州:毕赣符号学的跨国漂流》。
反正我看片时没悟出哲学,只记得舒淇穿旗袍站在索道车厢里,风把她的台词吹散,我手机一震,自动字幕识别出一句“爱情不过是个球”,笑到手机掉地上,屏幕裂得跟电影里的时间线一样碎。
散场零点四十,影院门口卖烤红薯的大爷问我:“妹妹,里头讲啥?
”我递他一块热乎的:“讲人怎么把自己走丢,又怎么捡回来。
”大爷摇头:“那不如我的红薯,实打实甜。
”我一想,对,毕赣要是听见,估计会鼓掌——他就喜欢这种民间拆解,比学院派靠谱。
所以别问值不值票钱。
想看故事,你会疯;想看易烊千玺,你能赚;想证明自己跟得上文艺潮流,记得发朋友圈时加一句“我撑完了158分钟”,立马有人给你点赞。
至于是神作还是催眠,毕赣早就甩锅:“片子只是面镜子,照出你有多能熬夜。
”
电影结束灯亮起,我踩着裂缝的手机屏回家,突然想通——
所谓狂野时代,不过是我们在黑夜里集体失眠,还愿意花钱买梦。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