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杀人案成“素材”,《惊声尖叫》不只是恐怖片,90年代血案批判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22:49 2

摘要:有本书叫《盖恩斯维尔开膛手》,把这起真实命案写得跟恐怖片似的,还拿“猛鬼街”来比喻,完全没顾及受害者家属的感受。

1990年8月,佛罗里达盖恩斯维尔出了件大事。

丹尼·罗林偷偷摸进别人家里,48小时内杀了五个人。

这事儿一出来,全美国都惊动了。

当地居民吓得不行,纷纷去买枪支和防盗装置,就怕下一个遭殃的是自己。

媒体闻风而动,全国的记者都往盖恩斯维尔跑。

说实话,媒体报道案件本是应该的,但后来的操作就有点变味了。

有本书叫《盖恩斯维尔开膛手》,把这起真实命案写得跟恐怖片似的,还拿“猛鬼街”来比喻,完全没顾及受害者家属的感受。

更离谱的是,警方一开始把19岁学生埃德·汉弗莱当成嫌疑人,媒体没核实就铺天盖地报道。

后来汉弗莱证明是清白的,可他的生活全毁了,他自己说“他们觉得我出现在电视上,就一定是凶手”。

这话听着就挺让人心酸的,媒体为了流量,连别人的人生都不顾了。

约翰·唐文当时刚从莫斯科回来,之前跑了十来年战地报道,海湾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这些大事他都见过。

1993年,他接到任务去报道罗林的审判。

本来以为见惯了大场面的他不会有啥波动,可这次他却觉得不安。

战地报道再惨,多少还沾点“宏大政治后果”,可罗林这案子不一样,就只是一个个鲜活生命没了,这种纯粹的悲剧,反而更戳人。

本来这起案子也就是一起恶性刑事案件,没想到后来还跟好莱坞扯上了关系。

1994年,约翰·唐文做的罗林案专题片播了。

好莱坞编剧凯文·威廉森看了这片子,突然有了灵感。

他把自己关在沙漠旅馆里,三天就写完了剧本。

那时候他手头紧,还借了20美元才付了打印费。

搞不清这剧本到底有多牛,居然引来了环球、派拉蒙、米拉麦克斯好几家大公司抢。

制片人凯茜·康拉德说“前三十页是我读过最精彩的剧本,根本放不下”。

后来我才明白,可能这剧本里的东西,刚好戳中了当时大家没说透的点。

本来以为剧本成了,拍电影就顺理成章了,没想着麻烦还在后头。

一开始找的导演是韦斯·克雷文,他看了剧本觉得太血腥,不想接。

米拉麦克斯磨了好久,他才松口。

到了取景的时候,原定的圣罗莎高中又不愿意了,家长们抗议说剧本里暴力元素太多,不让拍。

剧组没辙,只能换地方,最后还在片尾字幕里写了“不感谢圣罗莎学区”,这波讽刺也是没谁了。

更头疼的是评级,美国电影协会一开始给了NC-17级,这级别基本没啥排片机会,剧组上诉了好几次,才改成R级。

这电影从有想法到能上映,可真是一路坎坷。

1996年12月20日,《惊声尖叫》终于上映了。

首周末票房才630万美元,当时没人想到它后来能火成那样。

靠着观众口碑,这片子居然连霸票房榜单九周。

到了1997年,它跟续集的票房都超过了《英国病人》《贝隆夫人》这些有名的片子,成了迪门森影业最卖座的作品。

现在算下来,它在北美赚了超1亿美元,全球更是突破1.7亿美元。

这片子表面上是恐怖片,讲高中生悉尼·普雷斯科特被痴迷恐怖片的凶手追杀。

但你要是仔细看,会发现它其实在吐槽媒体。

里面柯特妮·考克斯演的电视记者盖尔·韦瑟斯,把连环杀人案当成自己成名的跳板。

她还说“如果我对了,就能救一个人的命,你知道这对我书的销量意味着什么吗”。

很显然,这角色就是在戳媒体的痛处,把别人的创伤当成自己牟利的工具,这话虽然直白,但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片子上映的时候,美国社会正吵着荧幕暴力的事。

1996年《纽约时报》报道,纽约扬克斯的电影院里,中学生随便就能买到限制级电影票。

大家都担心,老看暴力影像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反社会。

克林顿政府还推出了“V芯片”,说能让家长屏蔽暴力节目。

可实际上没几个人用这芯片,反而新闻节目没人管,整天循环播暴力事件。

1994年O.J.辛普森驾车逃逸那事儿,几百万观众实时看着,这也标志着24小时新闻开始疯狂追逐这种“大事件”。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美国暴力犯罪率其实在降,1995到1996年降了不少,还连续三年走低。

可媒体老播那些离奇个案,搞得大家更怕了。

学者说这是制造“虚假恐惧感”,我觉得这话挺对的。

媒体光顾着吸引眼球,却没考虑自己的报道会给公众带来啥影响。

片子里凶手比利·卢米斯说“电影不会制造疯子,它只会让疯子更有创意”。

这话其实是在回应大家对影视暴力的执念,1996年学者理查德·费尔森做过研究,他说好多国家长期调查下来,都没证明电视暴力会直接让青少年更有攻击性。

暴力行为的根源,更多是社会和人际因素。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电影里的台词,后来发现学者也这么说,才知道这不是随便编的。

而且这片子里的凶手,都不是陌生人,全是女主角身边的朋友或家人。

这种设定比陌生杀手更吓人,也更真实,有时候危险不是来自远方,而是身边人。

导演韦斯·克雷文说,他想让片子不光能吓人,还能让人想想家庭创伤和新闻消费这些事。

很显然,他做到了。

现在再看《惊声尖叫》,它不只是一部成功的恐怖片,更像是一面镜子。

1990年的盖恩斯维尔血案,暴露了媒体消费悲剧的问题;这部电影把这种问题拍出来,让大家去反思。

到现在,社交媒体上还有人打卡悲剧现场、渲染恶性案件,看来当年片子里说的问题,到现在还没彻底解决。

毫无疑问,《惊声尖叫》能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它的血腥场面,而是因为它敢说真话。

它用一种娱乐的方式,揭开了媒体逐利的假面,也让我们明白,真实的苦难不该被当成消费的素材,这一点,不管过去多少年,都值得我们记住。

来源:city电影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