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聚焦国庆档丨导演陈凯歌谈《志愿军:浴血和平》:致敬“最可爱的人”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23:29 2

摘要:电影《志愿军》三部曲迎来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于9月30日全国上映,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停战协定期间“边打边谈”的历史进程。如何呈现“边打边谈”战局?影片加入哪些新人物,他们为了保卫和平作出哪些贡献?记者日前专访《志愿军》三部曲导演陈凯歌,

电影《志愿军》三部曲迎来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于9月30日全国上映,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停战协定期间“边打边谈”的历史进程。如何呈现“边打边谈”战局?影片加入哪些新人物,他们为了保卫和平作出哪些贡献?记者日前专访《志愿军》三部曲导演陈凯歌,听他讲述这部收官之作的创作故事。

展现“边打边谈”战局

《志愿军:浴血和平》讲述了经过此前五次战役的殊死对抗,英勇的志愿军将敌人打上了谈判桌,而进入和谈阶段后,双方的交锋愈加激烈复杂。

“影片主题是‘浴血和平’,不仅展现前线战场,还着力讲述后方谈判桌上的外交较量。前后方战士们不惧牺牲、无悔付出,才迎来了和平的曙光。”陈凯歌说。

影片中,有为了和平的浴血奋战——

黑夜出击夺回上甘岭地表阵地;展开坦克激战、铁道运输的反“绞杀战”等,赢得战场主动权……“这几场战役为谈判成功打下了基础、赢得了底气。”他说。

影片中,有为了和平的据理力争——

158次大会,733次小会,期间5次中断,历时747天的谈判打破了世界军事史上最长停战谈判纪录……一组数据,记录了谈判过程的艰辛。

陈凯歌认为,面对敌人屡次挑衅,我方代表团在谈判桌上寸步不让、予以反击,用实力和态度捍卫底线。

他提到了影片中一个细节:参加停战谈判的李克农在一张纸条上写了4个字:不动如山。“不被对方激怒,以一种沉稳大气的态度应对。”

中立区内,每个人用行动诠释着和平的意义;作战后方,医院、学校工作人员坚守阵地……除了战争戏、谈判戏双线并行,影片还铺叙多条战线,展现志愿军万众一心、争夺胜利的场景。

聚焦“最可爱的人”

志愿军战士群像刻画是《志愿军》三部曲重点。第三部如何刻画这群“最可爱的人”?

作为翻译队队长,宋佳饰演的新角色林月明希望看见签署停战协定的那一天。“她是谈判桌上的战士,强忍病痛开展工作,轻伤不下火线,内心非常强大;同时她目睹不少战友牺牲,更加坚定了争取和平的决心。”陈凯歌说。

作为贯穿三部曲的人物,张子枫饰演的翻译李晓的成长线非常清晰。“第一部中她只是一名翻译助理;第二部时上了战场,用广播激励士气;第三部里她独当一面,可以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他说。

无数有血有肉的英雄战士形象闪耀战场。军事警察排长姚庆祥坚决遵守“在中立区不得开枪”的规定,为了坚守和平牺牲小我;战士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壮烈牺牲……

有铁骨,更有柔情。军工专家吴本正誓要替战友保护好其弟弟;黄继光努力练字想给母亲写封家书;照相员杨三弟希望以后用镜头记录战士们的笑脸……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涌现了很多有名有姓的英雄,但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千万万名平凡战士。”出品人、总制片人陈红说,电影勾勒出一幅生动感人的英雄画卷,让这群“最可爱的人”在光影中再次鲜活。

致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志愿军》三部曲创作耗时5年,全景式、多维度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从第一部“为何而战”的出兵决策、到第二部“以战止战”的铁原一役、再到第三部“边打边谈”的多线奋战,三部曲展现了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的始末。

《志愿军:浴血和平》结尾,镜头切换到当下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场景。

七十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英雄回到祖国怀抱。

“你们都回家了,真好。”老年李晓站在挂满照片的墙前,眼含热泪。影片最后这一幕,打动了无数观众。

“照片连接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志愿军战士和我们。烈士们的照片放在李家并排展示,这是我们对电影三部曲的回顾。”陈凯歌说。

有网友评论称,一张张照片,是亲情、战友情,更是家国情,战士们的不屈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在编剧张珂看来,三部曲着重讲述了信仰的传承、精神的赓续。“比如‘松骨峰英雄连’三连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的精神,通过副连长孙醒影响了战士张孝文;林月明对和平的渴望深刻影响了李晓。”

陈凯歌表示,希望通过三部曲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充分彰显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示中华儿女勠力同心、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邢拓

海报由片方提供

来源:藏花影视热评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