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19日,北美银幕还没亮,中国观众已经提前拿到入场券——《阿凡达3:火与烬》官宣引进,这条消息像一根火柴,直接扔进堆满干草的电影市场。
12月19日,北美银幕还没亮,中国观众已经提前拿到入场券——《阿凡达3:火与烬》官宣引进,这条消息像一根火柴,直接扔进堆满干草的电影市场。
20世纪影业挑在9月25日放话,算盘打得比IMAX音响还响:国庆档刚收完票根,贺岁档还没升温,中间这段空窗期,观众口袋里的余钱正晃荡,话题空位刚好留给潘多拉。
卡梅隆把第三部副标题改成“Seed Bearer”,直译“种子携带者”,不是装高深,是在给后续两部续集埋脐带。
种子一旦落地,第四部第五部就能顺着藤蔓爬。
中国官宣紧跟北美档期,说明迪士尼不想再把中国市场当“延期彩蛋”,他们尝过同步的甜头——《阿凡达2》中国比北美晚13天上映,票房少收至少8亿人民币,这回提前锁定,是在把流失的钱往回捞。
新种族“灰烬族”由奥娜·卓别林带队,她演过《权游》里的塔莉莎,脸熟但价码没涨到天文数字,卡梅隆用她,等于用中等预算买最大反派脸,省下的特效经费全砸在火山岩浆里。
火山地形比海洋省钱,海水每一滴都要算折射率,岩浆只要调对橙红色温,观众就信。
灰烬族一出场,杰克一家就得内斗,人类RDA才能趁机把“机甲龙”开进战场,三线并行,票房三线进账。
技术清单里写着“裸眼3D实验”,听起来像噱头,其实是卡梅隆在给影院分级。
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旗舰厅,先装最新激光系统,票价直接飙到150元,二三线老影院继续用普通3D,票价80元,观众自己用脚投票,技术差距就是利润差距。
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多的IMAX银幕,数量比北美本土还多200块,卡梅隆把实验性技术优先放在中国,等于把试衣间开在最大买主家门口。
西格妮·韦弗回归,角色名字保密,只透露“与纳美人起源有关”。
72岁的演员在片场穿动作捕捉服,一演就是十小时,这不是情怀,是保险。
她的脸就是系列活招牌,比任何预告片都管用。
迪士尼需要老观众回流,也需要新观众认识“阿凡达宇宙”的深度,韦弗的角色就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USB接口。
中国上映日期待定,但院线经理已经收到口头通知:最晚12月24日开画,赶在西方圣诞节前,把假期档票房锁死。
进口片分账比例25%,如果中国票房冲40亿,迪士尼净账10亿,相当于北美首日票房的两倍。
卡梅隆若真来华,宣传成本只需多掏500万美元,换回来的可能是上亿增量,这笔账,迪士尼比谁都精。
影迷狂欢背后,是资本精密计算后的微笑。
火山、天空、海洋,三大场景对应三档票价;新种族、新机甲、新神器,对应三种手办;技术升级、裸眼3D、激光IMAX,对应三类观众。
卡梅隆把电影做成大型体验套餐,观众以为自己在做梦,其实菜单早被写好。
12月银幕一亮,你是去看故事,还是去被故事算得清清楚楚?
来源:影视小棉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