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天长假救不了票房?国庆档遇冷,电影市场该何去何从?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6:48 1

摘要:今年的国庆档,电影市场早早打响了预售的战鼓。不过,数据显示,这场战斗的开局并不佳,离国庆档正式上线不到五天,预售总票房却仅约3200万元。国庆档,即使是在疫情之后的电影市场低迷期,曾经也是票房和热度的保证。

编辑:香瓜

这到底是市场的低迷还是观众口味的转变?

今年的国庆档,电影市场早早打响了预售的战鼓。不过,数据显示,这场战斗的开局并不佳,离国庆档正式上线不到五天,预售总票房却仅约3200万元。国庆档,即使是在疫情之后的电影市场低迷期,曾经也是票房和热度的保证。

曾几何时,国庆档是电影人捞金的“旺季”,如今却成了“鸡肋”,让人不禁感慨:那些购票人群,到底跑哪儿去了?

长达八天的双节假期本应是电影市场的黄金时刻,但现实却给所有人浇了一盆冷水。往年那种预售开启就热火朝天的盛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市场整体都笼罩在一种悲观的气氛里,甚至有人断言,这个档期恐怕已经没有所谓的“救世主”了。

表面上看,足足十三部影片扎堆上映,类型五花八门,热闹非凡。可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没有主角的混战。

市场里缺了一部能真正点燃所有人的核心大片,竞赛热度不高,但各家片方之间的暗流涌动,竞争却依然激烈。

这场寒流的根源,不在影院,而在观众席。人们的观影习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提前好几天就兴冲冲买好票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大家普遍的心态是“持票观望”,电影票躺在手机里,但情绪是冷静的。

“看不到好口碑,绝不进场”,这已经成了观众之间心照不宣的新规矩。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就是被坑怕了。过去那些“燃炸”、“泪目”、“史诗级”的宣传文案,把大家的信任透支得一干二净。观众吃过太多次亏,对那种首波放出的、由粉丝和内部人员刷出来的“惊天好评”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所以,所谓的“点映”口碑,现在也变得越来越不可信。大家心里都清楚,那不过是片方精心筛选过的声音。这种心态的转变,直接导致了两种观众的集体消失:一类是原本有固定观影习惯的“常规盘”开始流失,另一类是需要强力话题才能激活的“路人盘”压根就没被触动。

审美疲劳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观众对于某些题材,比如那种过于浓厚的正能量说教,以及塑造“战神”式人物的套路,已经感到厌倦。陈凯歌导演耗资十五亿打造的《志愿军3》,虽然延续了正能量战争片的路线,但观众的反应却相当疲软,官方单一的宣传方式也未能激起太多水花。

同样,《浪浪人生》虽然试图用现实题材结合喜剧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但很多年轻观众似乎并没有产生共鸣。更别提现在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一部电影如果超过两个小时,就会劝退一大批人。而《志愿军3》片长足足143分钟,成了档期里最长的电影之一。大家宁愿把时间花在短视频和综艺上,也不愿在电影院里坐那么久。

当观众变得越来越精明,传统的营销手段就像是失灵的扩音器,声音很大,却传不进人们心里。过去屡试不爽的“明星效应”,这次也哑火了。被誉为“国民级演员”的邓超、黄渤,号召力似乎正在减弱。

他们主演的《浪浪人生》,制作成本高达两亿,还汇集了范丞丞、殷桃等一众明星,但预售票房只有区区266万,市场反响平平。这无疑证明,单靠一张熟悉的脸就想让观众买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营销的另一个重灾区,是过度依赖粉丝经济。这种操作不仅无法拉动大盘,反而会加剧与普通观众的隔阂,形成一种“粉丝越狂欢,路人越冷感”的诡异闭环。《震耳欲聋》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这部由檀健次主演的小众题材电影,预售成绩一度领跑。

但揭开这层华丽的外衣,你会发现背后全是粉丝后援会、大粉和品牌方组织的“云包场”。这种数据看似漂亮,却根本不代表它对路人盘的真实吸引力,更像是一场圈层内部的自嗨。同样,《志愿军》系列里贯穿始终的陈飞宇,虽然能吸引到粉丝,但对大众的拉动效应相当有限,甚至还引发了关于“消费家族资源”的争议。

曾经作为口碑发酵神器的“点映”策略,如今也沦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因为普通观众都在观望,片方为了撑场面,只能邀请大量粉丝来填充座位。这样释放出的口碑,粉丝浓度过高,公信力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一旦影片正式上映后,真实口碑与点映期间的“粉丝好评”形成巨大反差,很容易造成“见光死”的惨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背后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危机:当预售票房几乎全靠粉丝的“锁场”和“包场”来支撑时,说明这部电影已经和广大的普通观众市场严重脱节。这种依赖核心粉丝“圈地自萌”的发展模式,对于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来说,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没人敢出新牌

市场遇冷的根本症结,还是出在了内容供给上。整个电影行业似乎陷入了一种自我循环的僵局:大制作不敢轻易创新,名导演偏爱自己熟悉的保险题材,而市场对这些套路化的内容却越来越感到疲惫。

今年的国庆档,就像一场保守的牌局。桌上的两大玩家,一边是《刺杀小说家2》,主打特效加持的合家欢奇幻喜剧。另一边是《志愿军3》,坚守正能量史诗战争片的阵地。这两种模式,可以说是当下市场最主流、最稳妥的选择。

然而,这两张“安全牌”都打得不顺。前者预售497万虽然位列第一,但远不如往年的爆款,而且被指剧情单薄、人物塑造乏力,离第一部上映已经过去四年,观众的记忆可能都模糊了。后者则面临着观众对同类题材审美疲劳的困境。两者虽然占据了院线高达40.3%的预排片,显示出院线的信心,但谁也无法真正引爆市场。

这种对“安全牌”的偏爱,导致影院经理在排片时也头疼不已。没有一部绝对的“王炸”影片,只能在几部各有短板的电影里“广撒网”,再加上影片普遍过长,直接拉低了影院的坪效。

当然,牌局里也有试图打破僵局的挑战者。成本仅5000万的动画片《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就成了一匹黑马,预售成绩冲到第三名。这部由易中天监制、讲述曹操崛起故事的动画,无明星加持,却凭借现代化、好莱坞风格的动画技术,被寄予了“国产动画崛起”的厚望。但它能否持续爆发,依然是个未知数。

而另一些边缘探索,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除了前面提到的《浪浪人生》,耗资4.5亿、雪藏八年之久的港片《风林火山》,预售更是惨淡,几乎已经提前宣告了其票房哑弹的命运。很多人批评,如今的港片内容与时代脱节,题材过时,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这些失败的案例,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资方对创新的恐惧。

结语

国庆档的这场“寒冬”,与其说是一次偶然的市场波动,不如说是一次积弊已久的集中爆发。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电影产业与观众之间那道深刻的信任断层。

这本质上是一场“对话”的失灵。片方还在用老一套的话术——明星、特效、宏大叙事、情绪轰炸向市场喊话,但观众已经捂住了耳朵,选择用沉默和转身来回应。他们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变成了手握遥控器的“判官”,用脚投票,用钱包审判。

当“口碑”被营销污染,当明星不再是票房灵药,当粉丝的狂欢无法转化为大众的热情,电影市场该何去何从?答案或许并不复杂。唯一的出路,是重建对话,重拾信任。这意味着电影创作者需要放下投机的“安全牌”,真诚地去讲述一个能与当下观众共鸣的好故事。

市场的冷,最终还是要靠作品的“热”来暖回来。这场信任危机,既是挑战,或许也是一个让行业回归内容本质的契机。毕竟,能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不是套路,而是真诚。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