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人生电影是侯孝贤的《恋恋风尘》,年轻时在大学宿舍用了几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侯导的片子总是很沉闷,在潮湿闷热的台南雨季里,那些漫长的长镜头反复渲染男女主交往的琐碎细节,没有高潮,没有冲突,整部电影连台词都很少,只有平淡生活里的真实和庸常。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铺陈
两年了,走出《莲花楼》,只需要一部《赴山海》
我的人生电影是侯孝贤的《恋恋风尘》,年轻时在大学宿舍用了几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侯导的片子总是很沉闷,在潮湿闷热的台南雨季里,那些漫长的长镜头反复渲染男女主交往的琐碎细节,没有高潮,没有冲突,整部电影连台词都很少,只有平淡生活里的真实和庸常。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铺陈,你可能会觉得昏昏欲睡般乏味,也会觉得,哦,人生就是这样平凡地度过了。但是在最后,男主服完兵役,回来时发现女主已经嫁为他人妇。片子里用寥寥几句话便交待了这个结局,像喝水吃饭一样平常,没有做任何渲染,好像这就是故事本来的走向。
这部片子我只看了一遍,但是时隔多年,里面的很多细节我记忆犹新。
《赴山海》带给我的冲击和震撼,其实更接近于这类文艺片。当然,并不是说这部剧拍得有文艺片那么好,相反,由于剪辑制作的问题,它前期会有一些拖沓和粗糙,观影体验并不似莲花楼那样顺畅。但是也许是阴差阳错,这种不顺畅的观影体验,却导致了我被它极其高级的结局所震撼。
大结局在秋水低头的那一刻,前40集的秋水全部涌入我的脑海中。就如同看恋恋风尘的结局,男女主相处的所有细节突然全部浮现,从此再也难以忘怀。
我想起他的哭,在一公林倔强的哭,在哥哥前无助地哭,在姐姐面前愤恨的哭。我曾经嫌弃他哭得太多,结局我却希望他放肆再哭一场。
我又想起他的笑,得意的笑、小聪明的笑、心虚的笑、狡黠的笑。不知何时,他笑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沉重。结局他却是如释重负般笑着低下了头。
秋水的哭与笑,秋水的泪与歌,秋水的倔强和逞强,秋水的热爱和留恋,秋水的所有所有,就在最后15分钟里,被轻飘飘地带走了。
不执一辞,不发一声,一击即中,绝无转圜。
站在故事的结局,回望过去的一切,意味是完全不同的。你会想到,哦,过去那些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只为这一个回旋镖。“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种极致的悲剧,带给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也几乎完全契合我的审美倾向。
我看了两年《莲花楼》,它带给我的悲伤绵长悠远,初识只是微苦,越品越涩。赴山海呢,起码目前给我的体验是,更像一记闷锤。或许我之前并没有那么喜欢萧秋水,但是15分钟的大结局,成毅用封神的演技,硬生生地把这个人物锤进了我的胸口,从此再难忘怀。
我发现这几年的成毅,审美越来越文艺高级。他说李莲花是花落的过程,谁会去挑战这种反套路的人物呢,他演了,并且演得很好。而秋水,是花开极盛时凋谢,这也是反爽文的套路。谁会去写呢?金庸不会,郭靖和黄蓉要死也是死在了二十年后的襄阳。老温不会,书里萧秋水活得好好的呢。
但是成毅的《赴山海》会。他让我们看到昙花一现又旋即凋落,看到烟花似火又转瞬熄灭。花盛开的时候多美啊,所以的努力和痛苦都是为了盛开的一刹。但是当它凋谢的时候,带来的冲击并不亚于盛开。其实我觉得成毅的审美是有点悲剧美学的倾向的。
我现在回看,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部剧后期所有的金手指都好像没有那么爽。这里有导演剪辑节奏的问题,也有成毅的主动为之。萧秋水的故事是个爽文吗?显然不是。他取出长歌剑会开心吗?不会,那是浣花剑派127条人命啊。他被八大高手传功开心吗,不会,那是武林前辈的陨落啊。他领悟忘情天书开心吗,不会,那是来自于整个萧家的悲惨往事啊。
所有的得到都来源于失去,因果循环,能量守恒。
在故事的开始,肖明明幻想的萧秋水,20岁当上武林盟主,领悟忘情天书,成为人人敬仰的大侠。故事的最后,这些都实现了吗?实现了。但是代价呢?代价是少年成长的血与泪的史诗。
两年了,我一直在看莲花楼。接下来的日子,我可能会一直去看赴山海。关于秋水,我还有太多没有看到的,应该也会有很多想说的。让我们,剧里再见!
来源:疯癫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