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2为何成年度失望之作,套路老套观众无感,口碑票房双下滑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12:59 2

摘要:前有“疾速追杀”基努一条狗被宰,杀到全球影迷都跟着心疼,后有“飓风营救”连姆·尼森一通拳脚把女儿从欧洲人贩子手里拽回来,硬汉的泪与刀光齐飞。

“杀神宇宙”爽片这几年真是被玩坏了,谁家动作片不拿“复仇”、“家人”这些剧本老梗当头牌?

前有“疾速追杀”基努一条狗被宰,杀到全球影迷都跟着心疼,后有“飓风营救”连姆·尼森一通拳脚把女儿从欧洲人贩子手里拽回来,硬汉的泪与刀光齐飞。

再往后《伸冤人》、还有美剧《绝命毒师》衍生的各种老爸变脸秀,观众早就练成了“谁敢动我家人,一秒变杀神”的条件反射。

小人物系列,之前靠鲍勃·奥登科克的“中年翻身仗”杀出重围,那公交车混战名场面一度被全网剪成爽点合集,豆瓣7.8分不是吹的。

但今年这一锅续集热度,怎么就变成了众人吐槽大会?

IMDb掉到6字头,豆瓣直接砸到6.4,评论区一片“咋就这么平”,“套路都背下来了”,网友甚至发明了新词:“杀神审美疲劳”。

你要说这片子没动作,那是冤枉——拳拳到肉,枪枪见血,还有鲍勃叔断指喂鱼的离谱名场面,确实有点狠。

但爽感就像过期可乐——咕嘟一下,没了气。

大家为什么不买账?

原因很简单,剧情、角色、情绪三大核心,全都变成了“你猜到了,我也猜到了”的标准八股。

先说主角哈奇。

上一部“普通老爸逆天改命”,观众都在弹幕感慨:谁的生活不是压抑到极限?

谁不希望有天能解锁B面,像哈奇一样一秒变身,把生活的恶气打一顿?

但到了第二部,哈奇的特工身份开场就被直接摊牌,观众心里有数,反转没了,惊喜也丢了。

每当剧情铺垫家人遇难、哈奇要不要发飙时,弹幕早已刷屏:“别装了,赶紧开打!”主角光环太强,甚至有种“看奥特曼打小怪兽”的无聊感。

你都知道他不会死,连呼吸都懒得替他紧张。

情节设计也是一言难尽。

全家度假变群殴,餐厅小冲突直接升级成小镇追杀,警长反派人设比前阵子某流量剧里“纸片人恶女”还悬浮。

网友调侃:“这镇上的人是不是都有剧本,见到外来户就自动开启boss模式?”到了湖边断指戏,鲍勃叔的痛喊还没传到弹幕,网友已经在刷“下饭了”,甚至有人截图恶搞“这鱼也是杀手宇宙一员”。

配角也集体工具化,妻子、孩子、甚至爷爷,全程都像是背景板,为哈奇的拳脚服务,完全没有首部里的生活质感。

好好的家庭线,直接沦为“陪打NPC”,你说观众能有共鸣吗?

反派这块,莎朗·斯通扮演的boss兰迪纳,气场有点疯,但台词和行事,基本是“暴力+癫狂”流水线,缺乏层次。

对比《疾速追杀》里每一个杀手都自带故事和规矩,这部只剩“你来我打,你走我追”,网络段子手都不愿多编。

甚至有网友吐槽:“这个反派,适合去参加综艺当气氛组,别来动作片添乱。”剧情高潮也没任何反转,最后一家人平安收尾,结局没有伏笔,明明应该有后劲,结果像被一把剪刀断了线。

更尴尬的是,整个续集对“家庭与暴力”的讨论完全停留在表面。

上一部大家都在刷“为家人而战”的共情弹幕,这回却变成“欠债还钱、打工还债”的无趣鸡汤。

你说《小人物》的爆点,是每个观众都能在哈奇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窝囊、愤怒、翻盘冲动。

但新作只剩“杀神模板”套娃,连观众都麻木了。

一些影迷甚至开始“反向带节奏”:要不下次主角换成哈奇的狗?

也许还能有新鲜感。

圈内评论也没给面子。

有行业大V直接评价:“爽片如果只靠动作,早晚会失去观众的心。”榜单方面,《小人物2》上映首周票房明显弱于同档期动作大片,甚至被一些二线IP反杀。

官方宣传还试图打“全家出击牌”,但网友早已不吃这一套,弹幕区各种“无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热搜话题很快就被更爆的“流量剧翻车”抢走。

回头看,《疾速追杀》系列为什么口碑能一路长红?

杀手世界观够完整,动作美学自成一派,基努的悲伤眼神和B面暴力融合得很自然,剧情每次都能升级,不是单纯靠打架。

反观《小人物2》,人设、故事、动作全都“止步不前”,连网友自制的恶搞短视频都比正片有料。

谁还愿意为一个套路化杀神买单呢?

最后一句话送给所有沉迷爽片宇宙的创作者:“套路就是最狠的杀手。”观众要的不只是拳拳到肉,更想看到拳头背后那些不完美、能共情的情绪和挣扎。

爽片可以有,但别让观众只剩下“爽过就忘”的尴尬——毕竟,谁的内心不是住着一个想反抗现实、渴望翻盘的小人物?

来源:峡谷欣喜遇瀑的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