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8号晚上,平遥正下着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日本导演三宅唱的《旅途中的日子》刚办完中国首映。
2025年9月28号晚上,平遥正下着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日本导演三宅唱的《旅途中的日子》刚办完中国首映。
这部片子不简单,之前拿了第7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金豹奖,还入围了釜山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几百个观众挤在平遥电影宫的露天站台,冒着雨看完了整场,说实话,这种“在雨里跟着电影走旅途”的感觉,还真挺特别的。
说到这部片的“出身”,它是改编自柘植义春的两本漫画,《海边的抒景》和《混沌洞的笨先生》。
今年8月在洛迦诺拿奖的时候,我还挺意外的,洛迦诺是欧洲三大古老电影节之一,近五年都没日本电影拿过金豹奖,这部能突围,说明它的艺术劲儿确实够。
之后又进了釜山影展,今年正好是釜山影展30周年,还是它转成竞赛型电影节的第一年,主竞赛单元只选12部片,能进去,等于亚洲这边也认了它的分量。
如此看来,这部片从欧洲火到亚洲,不是没道理的,它既有能让全世界看懂的普世情感,又没丢亚洲的文化根,这种平衡其实挺难做到的。
导演三宅唱跟中国观众也不算陌生。
2022年他靠《惠子,凝视》被咱们熟知,那部片讲听障拳击手的故事,豆瓣评分8.1,后来还在国内10个城市办了巡回展映,不少人看完都被里面的细腻劲儿打动。
之后他常来中国,开大师班、参加影人论坛,2024年还去上海国际电影节跟贾樟柯聊过“亚洲电影的跨文化表达”。
本来想这次平遥首映可能就是常规放映,后来发现选在露天站台,还赶上雨夜,倒有点“沉浸式”的意思,观众好像真跟着电影里的角色走了一趟旅途,这种体验比在电影院里看,多了点不一样的温度。
电影里的主角李,是韩国演员沈恩敬演的,她在日本做编剧,写剧本用的是自己最熟的韩语,但拍出来总觉得不对味。
就像咱们要是在外地说方言,别人听不懂,自己也觉得别扭,李的这种“说不明白”,其实就是离开母语环境的焦虑。
她笔下的角色也跟她一样,俩日本年轻人在海边相遇,聊些“闲下来就抑郁,得让自己忙起来”的话,越聊越尴尬,直到台风来,俩人干脆不说话,一起冲进雨里的海。
老实讲,我觉得这段特别真实。
不管是做创作还是在外地上班,少了熟悉的文化语境,想把心里的想法说清楚都难,更别说让别人理解了。
李的困境,其实就是很多跨文化创作者的缩影,像李安早期在好莱坞拍《喜宴》,用英语沟通,但还是要在台词里留着中文的文化细节,因为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情感的根。
李总想着用文字把故事说圆,结果越写越乱,这跟咱们有时候钻牛角尖,越想解决问题越解决不了,其实是一个道理。
后来李的教授突然去世,她去吊唁的时候,意外拿到一台老胶片相机。
那相机是纯机械的,手动测光、手动对焦,李根本不会用。
无奈之下,她带着相机去了深山小镇,想散散心。
镇上的酒店都满了,她只能住到山间一家破旧的家庭旅馆,遇到了老板笨造。
笨造是堤真一演的,这人看着脾气爆,其实挺温柔,还跟李说“喜剧不能刻意,刻意了就没那味儿了”。
俩人后来干了件挺荒唐的事,冬天去深林鱼塘捞金龙鱼。
李拦着说“这是违法的”,笨造不听,俩人费半天劲把鱼捞上来,结果水冻成冰,鱼也死了,最后还把鱼烤了吃,鱼眼睛瞪得溜圆。
本来以为这就是个搞笑桥段,后来琢磨琢磨,这其实是李的转变,她之前总想着从外面找办法解决焦虑,比如写好剧本、用好相机,结果相机丢了,鱼也死了,她反而踏实了。
直到警察上门问鱼的事,顺带把丢的相机找回来,李才明白,不用纠结怎么“说清楚”,心里有感觉了,自然能写出来。
这种“不用语言也能懂”的感觉,其实比任何华丽的文字都管用。
有人纳闷,为啥一部日本电影,要找韩国演员演主角?三宅唱在专访里解释说,他是学大岛渚、成濑巳喜男那些老导演,觉得好电影不该只算“某国电影”,得讲人类共通的情感。
就像1955年的《浮云》,讲的是日本战后的爱情故事,但里面的无奈和牵挂,全世界看了都能懂。
如此看来,他选沈恩敬不是随便的,反而让“跨文化”更真实,沈恩敬还自己翻译了影片的旁白,调整了语尾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融进去,李这个角色就更活了。
沈恩敬其实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她之前演《阳光姐妹淘》的时候,就演过“用文字治愈朋友”的少女,这次演编剧,算是有点“延续性”。
而且她日语说得好,但在片中保留了一点韩语的语感,正好贴合李“在两种文化间游走”的状态。
说实话,这种选角比找个日本演员演,更能体现角色的困境,也让“跨文化”不再是一个空口号,而是能让观众感受到的细节。
电影里冬季的戏份,是在日本秋田县汤泽町拍的。
那地方特别偏,几乎没信号,演员和工作人员都住在一起,白天拍戏,晚上一起吃饭聊天,跟电影里的生活差不多。
拍的时候还赶上风雪,听着木屋里的火声,看着沈恩敬用韩语读手写的剧本,剧组都挺感动。
三宅唱说,这份感动,就是他想在电影里传达的情感。
很显然,这种“沉浸式”拍摄挺难得的。
不是光靠布景搭出一个雪村,而是真的住进那样的环境里,感受那里的风雪和安静,拍出来的画面才自然。
观众看的时候,也能感受到那种“真实的冷”和“真实的暖”,而不是隔着屏幕看一个虚构的故事。
就像这次平遥的雨夜首映,观众在雨里看电影里的雪,这种反差感,反而让电影里的情感更戳人。
釜山影展的时候,《旅途中的日子》放了三场,几百个亚洲观众是第一批从亚洲文化视角看这部片的人。
不少人说,看到李的创作焦虑,想起了自己上班时的困境;看到笨造和李的相处,觉得心里暖暖的。
三宅唱说,他希望大家看了能“重新找回鲜活的感觉”,因为有时候在生活里待久了,会忘了自己正在活着,而影像能帮我们记起来。
这次平遥的雨夜,几百人一起冒雨看这部讲“旅途”的电影,本身就像一场特别的旅途。
电影里的李,最后找到了自己的表达;电影外的我们,在雨里感受到了跨越语言的共鸣。
说实话,这可能就是好电影的魅力,不用喊口号,不用讲大道理,只要把真实的情感拍出来,就能打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
而这场在平遥的雨夜放映,也成了这段“电影旅途”里,一个让人难忘的小片段。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