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人对猴子态度挺矛盾,普通猴子常被当成麻烦,但哈奴曼这半人半猴的神,不管啥教派的人都待见,毕竟他象征着力量和忠诚。
德夫·帕特尔导的《猴王》你们看过没?这部片子其实是从印度神祇哈奴曼那儿找的灵感。
印度人对猴子态度挺矛盾,普通猴子常被当成麻烦,但哈奴曼这半人半猴的神,不管啥教派的人都待见,毕竟他象征着力量和忠诚。
今天就聊聊,哈奴曼到底咋影响帕特尔拍《猴王》的。
帕特尔的哈奴曼情结:《猴王》从构思到上映,一路全是坎儿
帕特尔对哈奴曼的感情,打小就有,他爸脖子上常年挂着个小哈奴曼像的项链,还总给他讲哈奴曼的传说。
本来想,帕特尔眼里的哈奴曼大概是个无所不能的神,但后来发现,他看法挺不一样,他觉得哈奴曼也会失去勇气,得有人提醒他“你是谁”才行。
这种想法直接用到了《猴王》主角“孩子”身上。
电影里的“孩子”带着猩猩面具在孟买地下拳击场打拳,心里装着创伤和愤怒,最后还潜入上层社会为妈妈报仇。
你看,这不就是哈奴曼“失勇后觉醒”的路子嘛,可《猴王》的摄制之路,真没帕特尔想的那么顺。
2018年他就宣布要拍了,2019年原定在孟买开机,结果疫情来了,一切全泡汤。
无奈之下,拍摄只能往后拖,直到2021年才总算拍完,更折腾的是发行权,一开始Netflix买了,后来不知道为啥又退出了。
很显然,要是没导演乔丹·皮尔接手,这片子怕是连影院都进不了,最后能上映,真算捡着了。
哈奴曼不是普通神祇:《罗摩衍那》里的英雄,现在还被人念叨
哈奴曼能这么有影响力,得从《罗摩衍那》说起,这部印度史诗里,哈奴曼是猴王的将领,戏份特别重。
他帮罗摩找妻子悉多的时候,直接跨过大海到了楞迦岛,后来被敌人抓住,尾巴被点了火,他反倒用这火给敌城烧了,罗摩弟弟生病,他去山里找药,搞不清哪种是对的,干脆把整座喜马拉雅山背了回来。
最让人印象深的是,他为了证明对罗摩的忠诚,直接撕开自己胸膛,里面居然有罗摩和悉多的画像。
就冲这份忠,他最后还得了永生,不光《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好多《往世书》里也有哈奴曼的身影。
而且他不光活在老文本里,现代漫画、动画里也常有他。
帕特尔就说过,哈奴曼跟超人挺像,能飞,还代表着高贵、勇气和力量,能从古代火到现在,哈奴曼这“圈粉能力”是真强。
在印度,哈奴曼的宗教地位也高,16世纪诗人图尔西达斯写的《哈奴曼四十颂》,现在各地还常有人吟诵。
大家都觉得,念这个能驱邪避害,还能给自己壮胆,还有哈奴曼节,是他的诞辰纪念,都传了两千多年了。
虽然印度各地庆祝的日期不一样,但求庇护的仪式差不多。
毫无疑问,哈奴曼早成了印度人生活里的一部分。
哈奴曼火到国外:从神像到漫画,还跟《猴王》撞了精神内核
哈奴曼的影响力早就超出印度了,印度境内的哈奴曼神像都特别高大,好多能有百尺高。
海外也有不少他的“地盘”,美国特拉华州、圣地亚哥、新泽西都建了哈奴曼神庙,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还有个85英尺的巨像。
本来想,这种宗教神祇在国外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但后来发现,不少海外印裔还有对印度文化感兴趣的人,都挺认哈奴曼。
哈奴曼最特别的地方,是他的双重身份,既是神,又是罗摩的忠仆。
这种“接地气”的设定,让他比其他神祇更亲近人,而且他是半人半猴,跨越了人和动物的界线,大家还把他当成中介和守护者。
对印度中产来说,哈奴曼更像个“精神符号”,象征着在困境里往前冲、想往上走的劲儿。
这点跟《猴王》的内核刚好对上,帕特尔在电影里,把哈奴曼“失勇后觉醒”的精神揉进了主角身上。
《猴王》里的“孩子”,一开始被痛苦和复仇冲昏头,后来在斗争里重新找回信念,完成了自我救赎。
这跟哈奴曼需要被提醒力量,其实是一个道理。
如此看来,帕特尔不是简单拿哈奴曼当“素材”,而是真把这神祇的精神吃透了。
总的来说,《猴王》能让人记住,离不开哈奴曼的灵感,而哈奴曼也因为这部电影,让更多不了解印度文化的人知道了他。
一边是流传千年的古老神祇,一边是现代院线电影,两者搭在一起,居然没一点违和感,反而生出了特别的化学反应。
要是你看《猴王》的时候,能想想哈奴曼的故事,说不定还能读出更多不一样的味道。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