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竟不是第一人选!辛芷蕾搭档张颂文,导演怎么想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7:29 1

摘要:《日掛中天》被威尼斯召回时,蔡尚君已经预感会有好消息。毕竟他有过获奖的经验。2011年,凭借《人山人海》捧走了威尼斯最佳导演银狮奖。“第一次真没有经验,当时主办方说给我留了2张闭幕票,我就去了,一点准备都没有,根本不懂什么是‘召回’。”

时光编辑部 |keva

电影折射时代

2025平遥国际电影展系列报道(二)

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在威尼斯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第三位捧起沃尔庇杯的最佳女演员那一刻,导演蔡尚君特别高兴,祝福的掌声根本停不下来。

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采访中夸辛芷蕾,“是个伟大的演员”。这部戏拍到三分之二的时候,他就觉得辛芷蕾能拿“影后”。

《日掛中天》被威尼斯召回时,蔡尚君已经预感会有好消息。毕竟他有过获奖的经验。2011年,凭借《人山人海》捧走了威尼斯最佳导演银狮奖。“第一次真没有经验,当时主办方说给我留了2张闭幕票,我就去了,一点准备都没有,根本不懂什么是‘召回’。”

《人山人海》斩获威尼斯大奖后,蔡尚君一跃成为华语电影备受关注的导演。彼时很多橄榄枝递到他的手里,不同类型的项目都邀请他参与。但他几乎都拒绝了,“因为想做自己的东西。”

蔡尚君产量不高,甚至没想过做一个职业导演,觉得“吃得饱,穿得暖,有得住就好,没有太多物质追求”。开发新项目时,他更想聚焦社会层面不太被关注的东西。

于是有了《冰之下》,探讨边境淘金者的人生迷失与自我救赎。

2017年,《冰之下》曾在上影节放映,提名了最佳影片,同时帮助黄渤拿下当年的上影节“影帝”,但后来电影再没声息。接受时光网采访时,蔡尚君透露,这部尘封8年的电影仍在找机会跟大家见面。

即将比《冰之下》更早进入市场的是已经定档的《日掛中天》。聚焦一对分别多年后在南方小城重逢的情侣走向悲剧的故事,蔡尚君这一次想传递的是,人性很复杂,道德有困境。

辛芷蕾不是女主角第一人选

但拍到三分之二就觉得她能拿“影后”

《日掛中天》第一编剧是韩念锦,她另一重身份是导演蔡尚君的妻子。在韩念锦笔下,女主角“美云”并非绝对“好人”或“坏人”,她在道德层面有模糊的空间,种种表现都藏着人性的灰度。在蔡尚君看来,这个复杂的角色,有种“谁演好都能出彩”的潜力。只是找能拿捏这份“复杂”的演员,也成了影片筹备初期的难题。

蔡尚君对很多演员都不太熟悉,“名字对不上号”。与韩念锦共同推进选角时,两人第一步是上网梳理和筛选30至40 岁女演员名单。当时《繁花》还未播出,辛芷蕾的大众认知度还未达到如今的高度,她也不是这部电影女主角的第一人选。

导演此前接触过有奖项傍身的女演员。但碍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拉扯了半年,双方没达成合作。相当于折腾半天,演员方面还是没定下来。

转机来自韩念锦的推荐。

当时辛芷蕾演过一段很精彩独角戏。韩念锦看过关于这段戏的采访,觉得“她挺合适。” 她的一句话让蔡尚君将目光投向了这位演员。在与时光网的沟通中,蔡尚君也澄清,他并非透过某档综艺里了解到辛芷蕾,他确实看过辛芷蕾的综艺,但那是后面的事情了。他本人很少看综艺,综艺是他的姐姐看过之后推荐的,“之前的新闻可能说岔了”。

辛芷蕾的作品,蔡尚君看得比较早的是杨超执导的《长江图》,2016年柏林电影节唯一入围的华语片,这部电影助力辛芷蕾首次踏上国际电影节舞台。蔡尚君特意找过杨超交流,辛芷蕾的联系方式都是他问杨超要的。

但他并没有因为辛芷蕾在《长江图》的表演而立刻放心将“美云”这个角色交给她。直到他见到辛芷蕾本人,才彻底放下顾虑,认为“她身上那种东北女孩的冲劲儿,就是美云不可或缺的底色”。

让辛芷蕾看剧本之前,蔡尚君与她先约在了一家咖啡馆见面。他希望自己能完整地跟她分享《日掛中天》的故事,而不是把剧本给到她的团队,让团队去为演员做出选择。“很多演员都由团队选剧本,但演员应该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蔡尚君说。

咖啡厅里,听完故事的辛芷蕾,反应让蔡尚君有些意外。他能够感觉到,她不是客套附和他的分享,而是真心喜欢这个剧本。这份喜欢,后来也从辛芷蕾经纪人口中得到印证。

有次拍摄,经纪人在旁边读剧本,蔡尚君凑过去闲聊,问起团队对这部戏的看法,经纪人笑着说:“我们没太多干预,演员自己特别想拍 。她跟我们说,这个剧本好,带有哲学意味。”听到这个评价的蔡尚君有种找到知音的兴奋,他一直觉得,找演员就像相亲,互相看对眼,才能走下去。幸运的是,《日掛中天》和辛芷蕾彼此相中了。

片场里,蔡尚君喜欢尽量顺拍,觉得这是对演员表演最好的。顺拍能让演员不用反复切换状态,每一段情绪都能承接上一场的铺垫,不会因为时间线错乱而打断沉浸感。《日掛中天》大多数戏份都是顺拍,到三分之二时,坐在监视器前的蔡尚君就跟工作人员笃定地说:“辛芷蕾这表现,将来肯定能拿奖。”

这番话他没有跟辛芷蕾说,但他确信她能做到。

让他产生这个信念的那场戏,讲的是美云与其峰(冯绍峰 饰)在医院告别。美云有很长一段内心剖白,隐秘的情绪需要在对话中慢慢流淌。辛芷蕾前后拍了四五条,每条都有细微差别,有时是语速快慢,有时是情绪浓淡。蔡尚君会引导她把情绪稍微“透出来”。 四五个版本都拍下来后,他便觉得,“辛芷蕾肯定能得奖,就看哪个电影节先给了。”

《日掛中天》被威尼斯召回时,蔡尚君预感会有好消息。辛芷蕾捧起沃尔庇杯那一刻,坐在台下的蔡尚君鼓掌鼓得特别热烈。他当时的预言,率先在威尼斯实现了。

《日掛中天》想过叫《客途秋恨》

电影原本考虑过第二个结局

蔡尚君祖辈来自广东,直到爷爷那一代,才举家迁往北京。父亲和姑姑都会说粤语。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份语言联结断掉了。

上一部戏《冰之下》,取景的地方是俄罗斯,蔡尚君觉得“太冷了”,这次想去温暖一点的地方创作,所以选了广东,将镜头对准了他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为了找到贴合广东的片名,蔡尚君翻遍了传统粤曲与流行歌曲,最初觉得《客途秋恨》很有意味。“但许鞍华导演已经用过,就不想重复了。”

后来韩念锦翻到了《紫钗记》,觉得“日掛中天格外红,月缺终须有弥缝”这两句词不错,既有南方文化的底色,又暗合故事的情感脉络,干脆就叫《日掛中天》,不算通俗直白,但和电影的取景和人物都有呼应。

“日掛中天”,烈日高悬、光芒炽烈,恰如美云与葆树曾经的爱情,爱到骨子里。如果不是美云发生意外,俩人的感情很有可能迎来美满的结局。甚至意外发生后,葆树也一度为了爱情而牺牲。直到美云在他人生低谷选择离开,这段关系才变了质,从相爱生出了怨恨。

对于自己的牺牲,葆树后悔过,电影里有一幕,是他在亭子里跟美云控诉自己多年以来的不易,情绪几近崩溃。谈起这场戏,蔡尚君倒是觉得有趣。

美云和葆树有一段很长的对话,起初辛芷蕾和张颂文对词时并肩而立,辛芷蕾还在琢磨情绪的时候,张颂文忽然起身,走到了亭子对面坐下。这个即兴动作让蔡尚君忍不住感慨:“这个走位太好了,单单这个镜头就值10万” “这就是你找我的原因呀”张颂文打趣般回应他,“不然我来干嘛?”。

电影里,无论美云还是葆树,最终都困在了悲哀的宿命里。美云与其峰的感情没走到终点,与葆树之间也没能求得一个结果,甚至连一句迟来的原谅,都成了奢望。而对于葆树而言,为爱牺牲,到头来被爱人抛弃,还不幸地患上癌症,最终连独自一人回归平静也没能做到。

俩人的遗憾在最后一场车站分别戏里被推向了顶点。

辛芷记不清这场戏具体拍了一天还是两天,只记得当时的紧迫感。为了贴合《日掛中天》这个片名的意境,蔡尚君希望在下午三点到五点前这段光线最好的时间拍完。一旦过了这个时间,西晒的阳光就会拉出阴影,没了那份灼热的味道。

嘶吼、落泪,演出被命运剥夺希望的无力感和绝望感,辛芷蕾在高强度拍摄里完成一次次的情绪爆发。最终将一把尖刀捅向张颂文的身体,然后两人拥抱在一起,电影就定格在这个充满张力和震撼的镜头上,缓缓结束。

关于这个结局,蔡尚君犹豫了很久,也想过另一个可能,让美云用自我惩罚的方式为过去的选择赎罪。但反复斟酌后,他这个结局太理性了,还是想把落点拉回到两个破碎的人身上,让他们有一份真实的连接,即使这份连接涉及暴力。

“日掛中天格外红”,美云还是葆树最后却应了后半句,“月缺终须有弥缝”,俩人之间的嫌隙,终究没能等来弥合的时刻。

载誉归来仍是“新人导演”

窄路再难,也需要有人去走

蔡尚君一直是热衷拍文艺片的导演。只是从《人山人海》到《冰之下》,再到《日掛中天》,他近年的创作焦点也在发生转变,从宏大的社会批判转向细微的社会观察。比如《日掛中天》中探讨“道德困境”。题材不是市场主流,主角也不是非黑即白的设定。

在很多人眼中,蔡尚君一直没走一条更大众的路。“其实没人真的想走一条窄路,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应该是每个导演的心愿。”蔡尚君解释说,他没有刻意地“剑走偏锋”,只是想做“掷地有声”的东西。有些题材很少人拍,不代表它不应该被拍出来,有些路,总要有人去走,且值得去走。

不过他也提到,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这条路是越来越难走了。

蔡尚君创作上一部戏已经是八年前。以前为电影找投资可以直接跟资方谈,但现在整个行业生态都发生了变化,需要先跟不同层级的合作者开会讨论,解释自己的创作想法,完成审美上的统一,才能推进项目进展。

已经满身荣誉的蔡尚君笑称,他就像新人导演一样,在重新适应行业变化。找到属于电影的投资,找到属于电影的观众,都不是容易的事。

《日掛中天》即将接受观众检验,他已经做好了接受一切评价的准备了。

“有的观众会因为这部电影走到一起,喜欢它;有的观众不喜欢,这都很正常,本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下一部戏他想好了,继续讲小人物故事,但会幽默一点,可能不是悲剧了。

来源:Mtime时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