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科学技术馆科普微电影《繁星满地》榆林开机 借影像传播航天育种智慧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7:11 2

摘要:9月24日,由西安市科学技术馆倾力打造的科普微电影《繁星满地——航天育种赋能农牧业新发展》,在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正式开机。西安市科学技术馆馆长徐鹏、金鸡滩镇党委副书记贺甜甜出席仪式,与来自各地的专业演员、摄制组成员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场科普与影视深度融合的重

9月24日,由西安市科学技术馆倾力打造的科普微电影《繁星满地——航天育种赋能农牧业新发展》,在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正式开机。西安市科学技术馆馆长徐鹏、金鸡滩镇党委副书记贺甜甜出席仪式,与来自各地的专业演员、摄制组成员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场科普与影视深度融合的重要时刻。作为响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及国家电影局“跟着电影做科普” 专项行动的生动实践,该片以 “电影 + 科普” 为核心创新形式,旨在搭建航天科技与农业实践、公众认知间的沟通桥梁。为兼顾科普内容的专业权威与影视表达的艺术魅力,影片在演员配置上特意采用 “专业演员 + 一线科普工作者” 的协同出演模式,成功构建起 “艺术感染力 + 科学严谨性” 的双重保障。

响应国家战略 聚焦农业科技前沿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我们不仅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为农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航天育种作为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通过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发种子基因变异,经地面精心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此次《繁星满地》微电影的创作,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生动回应。西安市科学技术馆馆长徐鹏在致辞中强调,项目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及国家电影局“跟着电影做科普” 专项行动的要求,践行“科普为民、科普惠农”理念,力图让“实验室里的高深论文”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际生产力”。影片选题紧扣航天育种这一战略科技领域,将政策导向与群众需求相结合,通过影像叙事让“藏粮于技”的科学逻辑与实践价值走进千家万户。

创新科普形式 解锁科技传播密码

科学传播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复杂原理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知识。《繁星满地》突破传统科普模式,以微电影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通过生动的视听语言揭开航天育种的“神秘面纱”。影片将重点讲述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创新故事,展现航天科技与生物技术、现代农业融合的实践路径,让观众直观感受高新技术如何为传统农牧业注入活力。 这种“艺术化科普”的探索,既保留了科学内容的严谨性,又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相较于抽象的文字解读,影像化表达更易激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为营造崇尚科学、关注农业、重视创新的社会氛围提供了鲜活载体。正如开机仪式上所指出的,这部作品有望成为“一堂移动的、精彩的科普课”,让航天育种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扎根乡村田野 打造实景科普课堂

陕西作为农业大省,西安作为科创重镇,在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次将拍摄现场设在陕西基层乡村,既是对陕西“科创+农业”实践的生动记录,更是“科普现场即实践现场”的创新尝试——创作团队直接依托当地农业场景,将航天育种试验田的真实风貌、作物生长的实际变化融入剧情,让科普内容更具说服力与亲和力。这种扎根实践的创作理念,与航天育种“从太空到田间”的技术路径高度契合。从太空环境中的基因变异,到地面实验室的筛选培育,再到乡村田野的试种推广,影片通过还原这一完整链条,不仅传递科学知识,更展现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服务民生的务实作风,让公众读懂农业科技创新背后的坚守与担当。

规划多元传播 营造创新发展氛围

据悉,《繁星满地》成片后将通过多渠道广泛传播。不仅会在主流视频平台上线,扩大影响力,还将纳入科普资源库,精准推送至中小学校、社区、农村等,实现“广覆盖+精准触达”,确保达到“播出一次、影响一片”的科普效果,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创新种子。 从长远看,这部影片的价值不止于单次科普传播,更在于探索出“科技资源开放+影像化创新”的科普新模式。它有力证明了前沿科技与大众文化能够深度交融,科普工作与产业发展能够协同共进,吸引更多人关注农业科技创新,凝聚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保障,为农业现代化持续注入新动力。

此次《繁星满地》微电影的开机,是科普工作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西安市科学技术馆以影像为媒介,讲述航天科技赋能农业的精彩故事;以科普为纽带,连接科技创新与民生需求。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影片拍摄与传播工作将顺利推进,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展现科技助力农业发展新风貌贡献重要力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理念在更广阔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来源:西安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