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票房飙升!导演又被曝光,筹备期间还拍了中日爱情片引质疑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8:52 2

摘要:就在这几天,《731》的票房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冲,工作日随随便便就能破个一亿,周末更是直接飙到三亿。 这数字听着都吓人,可你去看网上的评论,那才叫一个精彩。 有人哭着打出10分,说这电影让年轻人记住了历史;也有人直接给6分,骂导演把严肃题材拍成了感情戏。

就在这几天,《731》的票房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冲,工作日随随便便就能破个一亿,周末更是直接飙到三亿。 这数字听着都吓人,可你去看网上的评论,那才叫一个精彩。 有人哭着打出10分,说这电影让年轻人记住了历史;也有人直接给6分,骂导演把严肃题材拍成了感情戏。

就在电影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导演赵林山被人扒出来了,他口口声声说花了11年筹备《731》,结果这11年里,他居然还在拍一部中日爱情片! 这事儿一下子就炸了锅,现在大家都不只是在讨论电影了,而是在想,我们买的每一张电影票,到底是在支持历史记忆,还是在为某种“两头下注”的操作买单?

电影是9月18日上映的,才三天时间,票房就冲破了十亿元大关。 到了9月21日,总票房加上预售已经超过了12亿元,直接刷新了中国影史的纪录。 平常工作日,它一天就能卖出一个亿,等到周末,单日票房眼看着就要往三亿的量级上奔。

按照这个速度,用不了一周,它就能超过购票平台最开始预测的13亿总票房。 可奇怪的是,平台那边却特别谨慎,死活不肯把总预测票房往上调,就卡在15亿左右不动了。 圈子里的人都静悄悄的,几乎没人公开评论这部电影,夸也不敢,骂也不敢,整个气氛诡异得很。

在影评区里,你能看到一万个好评对着七千个差评互相拉扯。 打10分的人觉得,电影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把日军731部队的罪行重新拉回了公众视野,光是这一点,它就值得满分。 可打6分的人却气得不行,他们说电影里塞了太多感情线,把历史的沉重感都冲淡了,对731部队那些血腥残暴的史实刻画得根本不够深刻。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有些段落里居然还插进了笑点,跟整个题材的氛围完全不搭,看得人一头雾水。 现在的情况是,谁要是公开批评这部电影,很容易就被贴上“收了日方资金”的标签;可要是硬夸,又跟实际口碑对不上。 这部电影好像已经变成了一個情绪出口,而不是一部简单的文艺作品了。

就在大家对票房和口碑争论不休的时候,导演赵林山自己却成了新的焦点。 他之前一直对外说,为了《731》这个项目,他整整准备了11年,其中有6年时间都专门花在了日本,就为了收集历史证据。

这番话当初给他赢得了很多尊重,大家都觉得他是个敬畏历史的导演。 可网友一深挖,事情就变味了。 原来,在这所谓的“11年专注筹备期”里,赵林山还在同时推进另一部电影,一部叫《若是风能看见》的中日爱情片。 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国男孩和日本女孩的跨国恋情,原型人物是旅日艺术家吴汝俊和他的日本妻子。

而吴汝俊这个人,身份又比较特殊,他是日本京剧院的院长,和安倍夫妇关系很好,一直致力于宣传中日友好。 这么一对比,问题就来了:一边是揭露日军罪行的历史惨剧,一边是歌颂中日友好的爱情故事,导演是怎么在同一个时期里兼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心态的?

关于那部中日爱情片,公开的信息显示它已经拿到了中方600万元的投资,不但已经开机拍摄,还有现场照片流出来,据说之后还要去日本取景。 这些事实摆在面前,赵林山导演那“11年一心一意筹备《731》”的说法,听起来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很多网友开始质疑,他到底把多少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了《731》上? 那“6年收集史实”的过程,里面到底有多少水分? 有人说导演这是“分身术大师”,还有人说得更直接,怀疑他是不是在“两头下注”。

这种质疑声越来越大,甚至让一些原本因为信任导演而走进影院的观众,心里也开始不是滋味。 他们开始想,自己带着爱国情怀买的电影票,会不会其实是在为一部跨国爱情片提供资金? 这种被利用的感觉,让很多人觉得特别别扭。

电影本身的内容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影片里设计了一个戏份很多的女军官角色,但很快就有网友指出,这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 在真实的731部队里,女性成员只能担任后勤辅助工作,根本不可能被授予军衔。

这种艺术加工让很多人觉得无法接受,认为导演为了戏剧性牺牲了历史的真实性。 更让人争议的是电影里呈现的“冻伤实验”、“活体解剖”这些残酷场面。 虽然导演赵林山说这些场景都取材自哈尔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档案记录,是为了还原历史,但这么直接的视觉冲击还是让一部分观众感到强烈不适。

赵林山在回应这些争议时一度哽咽,他说当年3000多名受害者里,有三分之一是儿童。 电影虽然提示了18岁以下谨慎观看,但是他又反问道:“删减镜头容易,删得掉陈列馆里焚尸炉的骨灰吗? ”这句话听起来很沉重,但也没能完全平息所有的质疑。

现在的情况变得特别复杂。 这部电影的票房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引发的争论却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 它好像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对历史、对艺术、对商业的不同态度。

有人是纯粹带着民族情感去看的,觉得只要题材重要,艺术上的瑕疵可以忽略;有人是抱着看一部严谨历史片的心态去的,结果失望而归;还有人因为导演的“并行项目”而感到被欺骗,开始怀疑整个创作的诚意。

其实说到最后,一个问题慢慢地浮现在所有人面前:当一段沉痛的历史被搬上商业电影的银幕,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它? 是票房数字说明了一切,还是艺术价值至高无上? 或者说,像731部队这样的历史记忆,根本就不应该成为商业电影消费的对象? 导演在同一时期筹备两部立场看似矛盾的影片,这究竟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还是一种精明的商业算计? 也许,真正的答案并不在电影院里,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寻找的。 你们觉得呢?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