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名单在京揭晓,朱一龙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最佳男主角候选之列,凭借《志愿军:存亡之战》中“李想”一角,这位37岁的演员继上届以《人生大事》斩获金鸡影帝后。
当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名单在京揭晓,朱一龙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最佳男主角候选之列,凭借《志愿军:存亡之战》中“李想”一角,这位37岁的演员继上届以《人生大事》斩获金鸡影帝后。
再度向华语电影最高荣誉发起冲击。从市井烟火里的殡葬师莫三妹,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营教导员李想,朱一龙用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勾勒出一名演员在光影世界里的进阶之路。
《志愿军:存亡之战》作为系列第二部,将镜头对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这是一场关乎战场主动权的“生死之战”。朱一龙饰演的李想,既是坚守防线的军人,也是牵挂家人的儿子与兄长,影片通过他与家人的书信往来。
与战友的并肩作战,将宏大的家国叙事落到具体的人物情感上。为贴近角色,朱一龙提前研读史料,走访老兵纪念馆,从眼神的坚毅到肢体的挺拔,一点点褪去现代都市的气息,让自己“住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片中一场李想在战壕里给战友读家信的戏,他声音哽咽却眼神坚定,将对家人的思念与保家卫国的决心揉在一起,短短几分钟便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年代军人的铁血柔情。这种“不炫技、重共情”的表演,恰是他能多次打动评委的关键。
此次提名并非偶然,而是朱一龙多年深耕表演的必然结果。1988年出生于武汉的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早年在《芈月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剧集中塑造过多个配角,虽戏份有限,却总能用细节让角色留下记忆点。
真正让他实现突破的,是2022年的《人生大事》他颠覆性地饰演刑满释放的殡葬师莫三妹,留着寸头、说着武汉方言,身上带着市井气的糙劲,却在与孤儿小文的相处中逐渐显露温柔。
为演好这个角色,他特意去殡仪馆体验生活,观察殡葬师的言行举止,甚至学习如何给逝者化妆。最终,莫三妹的“糙”与“暖”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凭借这个角色,他一举拿下金鸡、百花双料影帝,完成了从“偶像派”到“实力派”的转型。
此后,朱一龙的选角愈发“敢挑硬骨头”。《消失的她》中,他饰演表面温和、内心阴狠的何非,用细腻的微表情展现角色的心理转变;《河边的错误》里,他化身困惑的刑警马哲。
在探案过程中陷入自我怀疑,用克制的表演诠释人性的复杂。这些角色跨度极大,却都被他赋予了独特的灵魂,正如影评人所言:“朱一龙的表演没有固定模板,他总能让观众相信,他就是角色本身。”
此次《志愿军:存亡之战》同时入围最佳故事片,也从侧面印证了影片的品质。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李想等普通战士的故事,让观众读懂“志愿军精神”不是口号。
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用热血书写的信仰。朱一龙的表演,恰是连接历史与观众的桥梁,他让年轻观众看到,七十多年前的战士也曾是父母的孩子、爱人的牵挂,他们的牺牲与坚守,因这份“平凡”而更显伟大。
对于37岁的朱一龙而言,金鸡奖的再次提名,既是对过往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从默默无闻到行业中坚,他从未被流量裹挟。
始终以“演员”的身份要求自己,用一个又一个扎实的角色,在华语影坛站稳脚跟。正如他在之前的获奖感言中所说:“表演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会带着敬畏之心,一直走下去。”
随着《志愿军:存亡之战》的热映与金鸡奖的临近,李想这个角色再次让观众看到朱一龙的表演潜力。无论最终能否获奖,他早已用角色证明:真正的演员,从不需要靠标签定义,只需用作品说话。而这份对表演的赤诚与坚守,正是他留给观众最珍贵的“勋章”。
来源:长白0h4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