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达数分钟的字幕缓缓滚动,无人起身离场,寂静中只能听到隐约的抽泣声。直到字幕彻底结束,掌声第二次响起,观众仿佛从巨大的共情中回过神,这次更热烈、更持久的掌声爆发开来,献给刚刚震撼了他们心灵的《日掛中天》。
电影《日掛中天》主创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辛芷蕾
平遥电影宫,“小城之春”放映厅灯光渐亮,银幕上的故事已然落幕,但空气中弥漫的情绪却浓得化不开。掌声响起,深沉而克制。
长达数分钟的字幕缓缓滚动,无人起身离场,寂静中只能听到隐约的抽泣声。直到字幕彻底结束,掌声第二次响起,观众仿佛从巨大的共情中回过神,这次更热烈、更持久的掌声爆发开来,献给刚刚震撼了他们心灵的《日掛中天》。
这是不久前在威尼斯电影节为辛芷蕾赢得“最佳女演员”殊荣的影片《日掛中天》,在国内的首次正式亮相。导演蔡尚君、主演辛芷蕾、出品人陈有方、制片人马双悉数到场,他们的脸上,交织着威尼斯载誉归来的欣慰,和“回家”面对父老乡亲的忐忑。
这是一部关于负罪感、关于重逢、关于在生活夹缝中艰难抉择的电影。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用日常生活的细微叠加,构筑起一道沉重而真实的情感洪流,冲刷着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从威尼斯的国际舞台到平遥的乡土情怀,《日掛中天》完成了一次从世界认可到内心叩问的回归之旅。
观影现场
压在胸口两小时
终在无声痛哭中决堤
影片的故事围绕广州一家服装店的小老板美云(辛芷蕾饰)展开。七年前,一场肇事逃逸事故,让她的前男友葆树(张颂文饰)顶罪入狱,而她选择了沉默和逃离。七年后,医院的一次偶然重逢,葆树身患癌症,美云则怀着有家室的现任男友(冯绍峰饰)的孩子。命运的绳索再次将两人紧紧捆绑,也拉开了情感拷问的序幕。
开场不久,一场现男友与前男友葆树在女方家里意外撞见的“修罗场”对话,就定下了影片克制又暗流涌动的基调。现男友质问“你来这多久了?”前男友挑衅“你多久没来了?”简单的问候,背后是七年时光的重量。当葆树提出“两个分开的人又遇见了,你说是不是命?”时,命运的无奈感,已然弥漫开来。
影片的叙事如导演蔡尚君所言,摒弃了传统的情节剧转折,而是通过医院、公寓、电梯、服装城这些再日常不过的空间,层层叠加生活的质感,也让美云内心如影随形的负罪感愈发具象化。
观影中,第一个情感爆发点,来自两人七年后的第一次真正敞开心扉——葆树提及母亲因自己入狱而心梗、至死不知儿子清白的遗憾;美云则妆容带泪,诉说当年在“不知真相”的葆树朋友的安慰和葆树母亲整夜哭泣中“待不下去”的负罪与逃离。这一刻,过往的疑问与伤痛,第一次被摊开,观众的呼吸也随之收紧。
最有缺氧感受的,是那种长达近两小时的情绪压抑。影片不急于释放,而是让悔恨、挣扎、无奈在细节中慢慢发酵。比如美云给不肯吃饭的葆树喂饭,情急之下打了他一巴掌,瞬间彰显出角色骨子里的倔强与心疼。还有一幕电梯门缓缓关上,美云焦急葆树不能出来——几个简单的动作和眼神,写满了无法言说的牵挂。
所有的情绪积累,在影片结尾处达到了顶点。美云一场无声的痛哭,面部肌肉因极致的情感而扭曲,却发不出任何声音……紧接着,是压抑许久后终于爆发出的嚎啕大哭。这种先后到来的沉默与嘶吼,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力量,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观众情感的闸门。
这不仅是这个故事的结局,更是一场集体观影的情感宣泄。片尾悠长的音乐和字幕,成了观众消化情绪的缓冲带,无人舍得打破这份沉浸在故事中的沉静。两次掌声,是对这部电影最真诚的致敬。
映后交流
辛芷蕾“近乡情怯”,最在意的还是家里人
映后交流环节,气氛从影片的沉重转为温暖与激动。有观众高喊“国际巨星辛芷蕾”,带热了现场气氛。
导演蔡尚君坦言自己的“忐忑”,这是他首次带着作品正式回国与观众见面。他阐述了创作的初衷:“自己此前的作品可能更多是社会性批判,关注小人物在时代洪流里的挣扎。但这些年社会情绪变了,我更想关注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关注日常生活中内心的、道德的困境。”他强调,这部电影刻意避免了情节的跌宕,而是试图通过“日常生活的叠加,来映射生活和生命的秘密。”
辛芷蕾的发言充满了真挚的“近乡情怯”。她回忆起接到剧本时的激动,“这是我一直想要的角色,非常细腻有深度。”尤其是剧本最后的反转,带给她巨大的冲击。谈到站在平遥影展舞台上的心情,她直言:“说实话我很紧张。昨天导演说比在威尼斯还紧张,我还安慰他说电影已经完成了,交给观众就好。但真正站在这儿才感受到,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外面混得再好,最在意和最想要的还是家里人的肯定。”这句“家里人的肯定”,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心声,也让此前国际获奖的荣光,有了最踏实、最温暖的落点。
将影片的国内首映放在家乡,出品人陈有方难掩自豪:“我是山西人,很荣幸把电影的国内首映放在山西。”他更借此鼓励电影人:“一定要对电影有信心!你看我水平一般,就参与了这么好的电影,希望大家积极投资电影,实现梦想。”
制片人马双尽管已看片几十遍,依然没能忍住眼泪。“人不能被爱、也不能去爱,不能触碰、也不能被触碰……那种在精神和道德中的困境,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面对过的时刻。”她引用编剧的话来总结电影的内核,“观察她、看见她、靠近她、描摹她,我们要相信,在任何夹缝中都能走出来。”
观众的交流热情而动情。一位从辽宁锦州赶来的大学生说,影片内容对于他虽显成熟,却让他提前感受到人性及情感的复杂,她称赞辛芷蕾的表演与她的“优雅知性”形成巨大反差,令人震撼。另一位从北京赶来的大学生则看到了影片的宏大意义:“这部电影把一个人的感受放得非常大,让我们走进美云,与她共情。在宏大的世界,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意义。”
在德国读研的Summery,是难得看过两遍《日掛中天》的观众。首次在威尼斯电影节看到这部影片时,她被演员的表演深深打动,“影片到结局的时候,我身边的意大利观众看哭了”。这次回国,Summery得知影片在国内首映,火速从成都赶到山西平遥“二刷”,虽然剧情已完全知晓,却有不同收获,“看到很多埋的伏笔,处理得特别细腻,二刷后就会发现这些细节对影片整体的把控起到重要作用”。
映后现场,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辛芷蕾时,导演蔡尚君给予了极高评价:“最早看到她的戏剧(表演)印象很深,一个演员能在舞台上撑住两小时,是有很好的控制力的。她性格中的坚韧与脆弱,与美云这个角色完全契合。女性在关键时刻往往比男性更果决、更勇敢,她演得堪称……我一直不敢用这个词,但现在用了,我觉得是‘伟大的表演’。”
交流最后,辛芷蕾特意感谢了因工作未能到场的演员张颂文和冯绍峰。现场片方宣布:“电影《日掛中天》将于11月7日在国内公映!”现场再次响起期待掌声。
从威尼斯到平遥
电影被世界看见,秋季的“丰收之旅”
从九月初威尼斯水城的荣耀加身,到九月底平遥古城的深情首映,《日掛中天》的旅程无疑是完成了一次“九月的丰收之旅”。
“在威尼斯红毯,当电影主题曲响彻广场,有一种被世界看见的激动。”总制片人马双回忆道。而辛芷蕾的获奖,更是继巩俐之后内地女演员时隔三十余年再度于威尼斯折桂,意义非凡。她感慨:“这个奖是对中国演员的巨大鼓励,我们的好演员太多了,这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
在国外得到褒奖,回到国内亦是寻求内心认同的回归。《日掛中天》接连参加了两个气质迥然不同的电影节(展),面对的是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观众,但在马双看来,有些东西是一样的:“情感无国界,艺术的灵魂能穿透时间空间,被不同地域的观众看到和认可。”影片的“丰收之旅”带来的收获,更多体现在对中国电影信心的提振上,“为未来制作更多差异化的产品提供了可能性”。
11月7日,这场“丰收之旅”将迎来最重要的节点——全国公映。届时,更多的观众将有机会走进美云和葆树的世界,去体会那份情感困境,去感受在芸芸众生中每一个微小个体生命所迸发出的熠熠星光。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李霈霈
记者手记
日常的重量与尊严的回响
《日掛中天》的力量,不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多么离奇的故事,而在于它如此真诚地贴近了我们的日常。
它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戏剧性并非来自外部的强情节,而是源于内心道德与情感的细微波澜。负罪、悔恨、责任、无法割舍的牵绊……这些才是构成普通人生命质地的真实材料。
蔡尚君导演和他的团队,用退后一步的镜头、自然的光影、摒弃修饰的表演,成功地让电影回归到“人”本身,如他所言:像“白水煮豆腐”,好的东西靠故事本身。辛芷蕾用细腻内敛不失浓烈的表演,赋予了美云这个角色血肉与灵魂,让她在挣扎中依然保有尊严,在绝望中仍闪烁着向善的微光。
这部电影,如其名字一样,仿佛将人物置于烈日之下,一切无所遁形。
它不提供轻松的答案,而是留下沉重的叩问。但正如制片人所言,我们要相信,在任何的夹缝中,都能走出来。而电影的意义,或许正是在于记录这种“走出来”的过程,在于肯定那些“还在咬牙活着”的人,在于守护那份在看清生活无奈之后,依然存留的尊严与善意。
这,正是《日掛中天》留给我们最厚重、最值得深思的奖杯。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