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家由前谷歌天才团队创立的公司,带着两个还没开拍的电影项目,在戛纳卖出了1.1亿美元的天价预售!
你印象中的戛纳电影节,是不是红毯、巨星、闪光灯?
它是艺术至上的殿堂,更是大导演、演员们角逐金棕榈的战场。
但一群“不速之客”闯入这场盛宴。
它们不是明星,甚至不是人。
然而,它更让好莱坞的导演们失眠。
它们是AI,不是来凑热闹,而是来掀桌子。
AI集体亮相戛纳
曾经,大导演们为胶片和数字,谁更艺术而争论不休。
如今,一群程序员出身的电影人,带着AI生成的作品,登堂入室。
2025-2026年的戛纳,成了AI电影的战场。
一家名叫Utopai Studios的公司,打响第一枪。
这家由前谷歌天才团队创立的公司,带着两个还没开拍的电影项目,在戛纳卖出了1.1亿美元的天价预售!
注意,是预售哦。
意味着最精明的片商们,为AI的未来花了真金白银。
几乎同时,OpenAI也扣动了扳机。
他们支持的动画长片《Critterz》正式宣布,明年就要来戛纳首映。
最让人咋舌的不是故事,而是它的成本和周期。
传统好莱坞动画要花上亿美金、折腾好几年。
而它,3000万美元预算,9个月搞定。
这样的性价比,是对行业的降维打击。
还有更接地气的。
字节跳动的“即梦AI”平台,带着五位设计师、工程师、作家转型的AI创作者,来到戛纳的科幻峰会。
他们的作品,可能粗糙,却充满了蓬勃的想象力。
工具、内容、生态……
AI军团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线作战,全面攻入电影艺术。
工具、内容与生态,谁代表未来?
既然来了这么多AI行家,那自然少不了内卷。
它们选择了三条完全不同的路,每一条都指向不同的未来。
第一条路,工具赋能派。
比如Runway、Pika,还有国内的即梦AI。
它们的想法很纯粹。
就是安心做个好用的“AI版Photoshop”。
帮你抠图、做特效、生成片段,大幅降低拍电影的门槛。
评委会成员、科幻作家陈楸帆说过,AI让很多非传统电影人,有机会表达自己。
只要你有好故事,AI帮你搞定画面。
这条路的核心,是民主化。
它把拍电影从昂贵的手艺中解放,现在更像自由创作。
第二条路,内容颠覆派。
Utopai就是最猛的代表。他们可不甘心只做个卖铲子的。
他们的野心是,自己直接挖金子,成为AI时代的新好莱坞巨头。
你看他们的打法,自己组局,请奥斯卡级别的编剧和导演。
比如《科尔特斯》项目),用自家的AI流水线,生产出成片,然后全球卖片。
他们构建的是“内容+AI+渠道”的完整生态。
这条路的核心,是“重构”。
他们不想改良传统行业,而是想用新技术,直接成为新的中心。
第三条路,技术驱动派。
OpenAI和《Critterz》就是来秀肌肉的。
“看好了,我的技术能做到什么程度!”
他们用极致的成本和效率,纯粹地证明技术的可能性。
这条路的核心,是“验证”和“冲击”。
破解难题,为AI电影工业化铺路
光有野心没用,得有过硬的技术。
以前,AI做视频为啥看着像鬼畜?
因为它有三个绝症,不一致、不可控、没逻辑。
Utopai的华裔CEO Cecilia Shen,00后女孩,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行业痛点。
现在的通用模型,为了快速出图,牺牲了质量。
这根本满足不了电影工业像素级的需要。
所以,她们死磕三大难题:
一致性,解决秒变脸的尴尬。
主角第一秒还戴眼镜,下一秒眼镜就没了?
在复杂场景里,角色甚至和背景黏在一起。
Utopia的解法很硬核,从3D的根子上解决问题。
他们的模型,带着物理规律的3D数据,所以天生就理解空间、遮挡关系。
可控性,告别“抽卡”的随机性。
AI精确地生成“角色转头45度,走到窗边,眼神里带着一丝忧郁”。
而不是盲目地生成一百个版本,让你碰运气。
Utopai的答案是,用“AI创意总监”理解导演的抽象。
你说“要一条雨夜中孤独的东方小巷”。
它能给你生成出剥落的墙皮,这些你都没明说的细节。
导演,重新回到了指挥席。
叙事延续性,支撑起90分钟的长篇故事。
Utopai把所有这些能力,放进叫“Previz-to-Video Pipeline” 的工业流水线。
从此,导演几分钟就能看到接近成片的镜头。
就像即兴演奏一样,自由尝试各种想法。
这不仅是省钱了,更是给了创作自由。
机遇与挑战并存
AI技术背后,暗流涌动。
焦虑、愤怒、期待……各种情绪在好莱坞交织。
阳光的一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成本极限降低,天马行空的想法能落地。
一个小团队,或许就能做出过去不敢想的科幻故事。
创作主体也在扩容。
陈楸帆被AI短片打动,正因为看到了“设计师、工程师、作家”带来的新视角。
故事的核心,终于能回归到谁有好故事,而不是谁有更多钱。
但阴影也随之而来。
最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版权。
OpenAI的《Critterz》风光亮相,但迪士尼、环球等巨头因为AI训练数据未经授权,把Midjourney等公司告上了法庭。
这几乎是整个AI行业的原罪。
用无数艺术家作品训练出的模型,反过来抢他们的饭碗,这公平吗?
艺术也受到质疑。
当算法也能创作,电影还是艺术吗?
《Critterz》挑战的不是技术,而是天赋、努力与灵感,这些传统创作价值。
拉脱维亚小团队,用免费软件也能做出奥斯卡奖动画《FLOW》。
技术的极致,是否等于艺术的极致?
那么,人们又该怎么看待这场革命?
AI不是来取代艺术家的。恰恰相反,它是来解放艺术家的。
Utopai的Cecilia看得很清楚。
AI可以生成无穷选项,但定义品味和讲好故事的,永远是人。
AI的使命,是替人们扛下所有重复、繁琐、耗时的技术体力活。
让人类从琐碎中解脱出来。
只需要专注地、自由地思考“我想讲一个什么好故事”。
未来的电影界,最酷的创作者,可能不再是孤傲的天才。
而是最懂人性的AI指挥家。
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绝佳的审美、深刻的故事和澎湃的想象力。
再去指挥调动AI,完成你想要的故事。
戛纳的亮相,只是一个序曲。电影变革,才刚刚开始。
导演们思考,讲好故事。观众们期待,看好故事。
因为技术会更迭,但人的思想,才是永恒的主角。#头条深一度#
素材来源
1.《量子位》:前谷歌X团队靠AI电影锁定戛纳!创立AI原生版皮克斯,公司预售已超1亿美元
2.《游侠资讯》:AI进军动画领域 《Critterz》登场戛纳引发行业质疑!
3.《新京报》:即梦AI科幻短片亮相戛纳 陈楸帆:AI让非传统电影人表达想象
来源:步凡寻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