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遥远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 作者 庄祥民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22:22 2

摘要:七十年代,露天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时公社电影放映队轮流到辖区各大队放电影。该来我们大队了,几个劳力用大蹶子刨,用铁锨挖,整出两个坑;然后把两根长长的木棒插进去竖起来,在两根木棒之间拉起银幕,再把黑色的方形的音箱用绳子拉到银幕边的中间,那音箱极像银幕的

七十年代,露天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时公社电影放映队轮流到辖区各大队放电影。该来我们大队了,几个劳力用大蹶子刨,用铁锨挖,整出两个坑;然后把两根长长的木棒插进去竖起来,在两根木棒之间拉起银幕,再把黑色的方形的音箱用绳子拉到银幕边的中间,那音箱极像银幕的耳朵。

“今天晚上有电影”!那时候没有比这消息更让人兴奋的了。我们整个下午都是精神抖擞,干啥都卖力,薅草拾柴马不停蹄,早早就薅满一粪箕柴草,一路唱歌往家走;到家里拿块煎饼就往放电影的地方跑。场地已经有很多人了,小孩子最多,我们搬来好多小石头圈出一块地方,给家人或者好伙伴护着。当然为了争地方吵架是免不了的,有时甚至打起来,不过最后都被大人或者大队干部制止了。

那时乡村还没有通电,用的是发电机。只见放映队的人用一根皮条缠住发电机的轮子,使劲往后一拽,突、突、突,发电机就转动起来了,汽油味随风飘荡。我感觉汽油味特别好闻,张开鼻孔使劲吸,一边吸一边朝放映机那边看。放映机放在一张方形大桌上,先放歌曲,大都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浏阳河》、《翻身农奴把歌唱》等。接着大队干部讲话,内容多是抓好农时抢收抢种、积肥造肥、防虫防涝、防火防盗、打击投机倒把等等。之后,放映员打开幻灯机,一道强烈的光束射在银幕上,这时人们活跃起来,做着各种手势,银幕上映着各种图案:兔子抖着长长的耳朵、大马小狗张着嘴舌头一伸一伸的、鸽子展翅欲飞、两只鸭子面对面似乎在嘎嘎地聊天……

调好焦距之后,放映员开始播放幻灯片,有文字有图案,大都是宣传生产的、关心集体的、预防疾病的、斗私批修的等。记得当时的放映员叫牛西安,字写得好,绘画更好,普通话说的也标准,人又长得帅还年轻,大概二十多岁;这些幻灯片都是他自己做的,他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都能迎来一片赞扬声。

“各位乡亲,我们是占城公社电影放映队,今晚来到石匣大队放映,首先向乡亲们问好!”然后是一片掌声。“今晚放映两部影片,一部是《地道战》,一部是《南征北战》,下面开始放映。”人群欢呼之后,又迅速安静下来。大方桌上一前一后两个片子转动起来,并发出均匀的轻轻的摩擦声。

那个年代文化生活贫乏,看电影是主要的娱乐方式。影片大多是战争片,有《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侦察兵》、《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等;还有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龙江颂》、《奇袭白虎团》以及歌剧《白毛女》、舞剧《红色娘子军》等,文革期间称为八大样板戏;外国电影有《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卖花姑娘》、《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大篷车》等。都是看过好多遍的片子,三遍五遍、十遍八遍,照样看得津津有味。人们的情绪随着银幕上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时而激动,时而悲愤,时而高兴,时而哭泣,叫好声谩骂声鼓掌声此起彼伏。

我们不光在本村看,周围村也去。三里五里不算路,八里十里不在乎。东边到过占城村,南边到过睢宁县的古墩、四山、间营,西边到过铜山县的花山、周山头、黄集,北边到过石桥、吴桥。其中最远的要数黄集了,大约十五里路。

由于消息是口口相传,有时并不准确。有一次,我与吉利哥跑到离家十里远的古墩看电影,结果扑了个空;打听好几个人才得知可能在四山村,从古墩到四山村还有四里多路。我们并不熟悉路,只管往东南方向摸索着前行,一路都是沟沟坎坎;我俩一边跌跌撞撞往前走一边侧着耳朵找声音。好啊,听到电影里的声音了,我们顿时来了精神加快了脚步;到了,但人太多,我俩只好在背面看,不到十分钟电影就结束了,尽管只看了个背面,尽管只看了个末尾,我们也很高兴。我挤到放映桌前打听电影的名字还有明天到哪里放;放映员告诉我电影名字叫《奇袭》,明天到古墩放。回家时,月亮已经高悬空中,我们走它也走,追着为我们照明。我们找不到路,只知道家的方向在正北,所以只管往正北走,往北斗星方向走;脚下是沟、是地界、是生产队的庄稼地,我俩的鞋子不知被庄稼绊掉多少次,但心情是愉快的。大约十二点钟我们才到家里。

第二天晚上,我们村男女老少有说有笑络绎不绝地朝古墩村涌去。路上,吉利哥告诉我昨天到家他挨打了,他指着自己的左屁股说这边盖了一个手掌印,又指着右屁股说这边盖了一个脚掌印。我很同情他,又很庆幸自己,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待遇”。

到了八十年代,爱情和武打题材开始搬上银幕。这两种题材的电影分别以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播为切入点,共同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的创新与突破。《庐山恋》中女主人公周筠的深情一吻被称为“银幕第一吻”,突破了禁忌的爱情表达,是新中国首部公开恋爱场景的电影;还有《牧马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天云山传奇》等影响都非常大。现实中,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不再偷偷摸摸、躲躲闪闪,而是大胆地走在一起、坐在一起,一边欣赏银幕中的爱情故事一边编织着自己的爱情故事,但银幕中的故事远没有银幕外的故事来得真实。武打电影《少林寺》、《武林志》、《少林小子》上映后,全民掀起习武热潮,村庄的大街小巷,校园的教室内外时不时地能看到小孩子拉开架势伸胳臂踢腿,嘴里喊着“哈、哈、哈”,模仿起电影中的镜头来有模有样。

至今,电影中的台词我记忆犹新,《英雄儿女》中王成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董存瑞》中董存瑞的“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小兵张嘎》中胖翻译的“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要钱,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罗金宝的“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日后拉清单”;《地道战》中汤丙会的“高,实在是高”;《闪闪的红星》中胡汉三的“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列宁在1918》中警卫员瓦西里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庐山恋》中周筠的“耿桦,你就不能主动点”、“我爱祖国,我爱祖国的早晨”;《少林寺》中昙宗大师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有”……

时光匆匆,年与时驰,那些电影一半是银幕故事,一半是心灵回响;翻开生活的日历,露天电影成了温暖的遥远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来源:大洲文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