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未来的一代明君,他在这部续作中的个人成长几乎为零,非但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领袖魅力,反而因其一系列行为,变得不讨喜,甚至令人厌恶。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口碑票房双双溃败,彻底辜负了前作的期待。
导演乌尔善的“史诗”愿景,最终却呈现出主角姬发集体降智、殷郊“页游建模”的荒诞。
而它的失败,和导演乌尔善有着莫大的关系。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核心问题,始于主角姬发的塑造。
作为未来的一代明君,他在这部续作中的个人成长几乎为零,非但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领袖魅力,反而因其一系列行为,变得不讨喜,甚至令人厌恶。
姜子牙曾在渭水之畔钓起一条小鱼,随即放生并对它说:“等你长大了再来咬我的钩吧。”话音刚落,姬发便出现了。这条小鱼显然象征着当时心灰意冷、缺乏斗志的姬发。
然而,直到《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结束,这条“小鱼”也未能成长为观众期待的“大鱼”,反而更像是一条迷茫无措的“更小的小鱼”。
这种角色的停滞,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高潮处暴露无遗。
当西岐城危在旦夕,拯救万民的唯一方法就是刺穿闻仲的额中眼时,姬发手握最佳时机,却选择了犹豫。
他没有果断出手,反而先向敌人发问,当得知这一击会让邓婵玉也随之丧命时,他竟然停手了。
影厅里开始响起观众的吐槽声,大家眼睁睁看着他像根木头一样杵在那里,无视身后同伴的催促。
那一刻,他不像一位即将拯救苍生的君主,反倒不如邓婵玉那般果决。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结束时,他对邓婵玉说“你救了西岐”,但观众心中却想对他说:“你差点毁了西岐。”
围绕着这样一个犹豫不决的主角,其他重要角色的形象也纷纷崩塌。
被无数观众寄予厚望的太师闻仲,本应是一个层次丰富、极具发展空间的人物,却被简单粗暴地塑造成了一个智力受损的愚忠代表。
他那句“忠诚是没有条件的”台词,彻底颠覆了其明辨是非的传统形象。
同样,在第一部结尾彩蛋中惊艳亮相的魔家四将,到了正片里也沦为谐星。
他们法宝威力无穷,本体却显得笨拙愚蠢,除了体型硕大和打鼾声响亮外,毫无威慑力可言,演员那刻意为之、仿佛在强忍笑意的表情,更让这几个角色显得滑稽。
而作为《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一大战力担当的殷郊,其设定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在被元始天尊复活时,他意外失控,吸走了天尊的全部法力,成为一个看似无敌的存在。
然而,强大的力量并未赋予他相应的智慧,反而让他成了一个三头之间时常争吵、人格分裂的“超雄巨婴”。
当他那三头六臂的蓝光法相初次登场,影院里甚至有观众直接笑出了声。
这个被调侃为质感不如页游建模的形象,与其说是威慑,不如说是《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最大的笑点。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叙事逻辑,在强行植入的感情线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邓婵玉,这位由那尔那茜饰演的美艳飒爽的女将军,本是全片最出彩的角色之一。
然而,她的人物弧光,却被一段与姬发之间莫名其妙的暧昧戏码彻底削弱。
明明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上映前,演员和编剧都曾表示两人之间是“战友情”,但银幕上呈现的,却是赤裸裸的爱情拉扯。
这场战争的荒谬,从邓婵玉兵临城下那一刻便已开始。
她率领魔家四将和海量兵力,本可速战速决,却偏偏放弃了最佳进攻时机,给了西岐一方夜袭的机会。更离谱的是,夜袭当晚,她这位主帅竟然被安排在营帐里洗澡。
这种为了制造噱头而牺牲合理性的桥段,与导演乌尔善在《异人之下》里安排夏禾骑车、冯宝宝洗澡的手法如出一辙,毫无必要,甚至引来了“男凝”视角的质疑。
夜袭之后,故事的走向愈发奇怪。
邓婵玉不顾主帅职责,亲自追击姬发,一副非要与他同归于尽的架势,仿佛她的目的不是攻下西岐,而是为了追男人。
两人在比武中双双坠崖,落水时邓婵玉的姿态酷似《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气氛烘托到这里,仿佛不谈一场恋爱就无法收场。
衣衫不整的两人在水边上演扇耳光的尴尬戏码,这段情节仿佛是另一个剧本硬塞进来的,与《封神》的主线格格不入。
最终,十绝阵被破,闻仲麾下全军覆没,唯独留下邓婵玉在姬发怀中煽情离世。
这种刻意到极点的安排,让观众无法共情。
而姬发在西岐得救后,完全沉浸在失去“爱人”的悲痛中,让人不禁猜测,第三部是不是要上演一出寻找七色宝莲、用藕粉重塑邓婵民女强吻杨戬的桥段除了增加迷惑性,似乎只为给演员加戏。
除此之外,《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视听呈现上,同样与其宣传的“史诗感”相去甚远。
几场本应恢弘壮阔的战役,打起来却如同“村头械斗”,群演们表情严肃,动作却像在假装打斗,那勉强的样子,和魔家四将一样像在憋笑。
特效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尽管闻仲的坐骑墨麒麟视效尚可,但整体效果仍需打磨,似乎暗示着剧组资金并不充裕,难以支撑起真正的大规模特效场面。
殷郊那个备受调侃的“曼哈顿博士”造型,或许并非技术所限。
毕竟,导演乌尔善几年前的《刺杀小说家》已经证明了他驾驭顶级特效的能力。这更可能是一种刻意的艺术选择,一种试图创新却未能被观众接受的尝试。
然而,这种争议性的视觉风格,并不能掩盖导演创作模式上的一个通病:为了凸显主角,强行削弱其他最强战力。
这个问题在《封神1》里就有体现,哪吒、杨戬本可轻易带走殷郊尸体,却被强行下线,只为给姬发表现的机会。
到了第二部,这个问题变本加厉。杨戬和哪吒这两位家喻户晓的神仙,一身法术最亮眼的表现竟然是用来堆木头和点篝火,杨戬帅气的遁术也只是昙花一现。
许多本可由他们轻松解决的危机,偏偏要让姬发和邓婵玉上演一出纠结的感情大戏。这种模式化的处理,让影片的战斗力体系彻底失衡。
此外,导演在细节上的疏忽也随处可见。
一句“凯旋回朝”的台词,明显是个病句,虽然在后续台词中用了正确的“静待尔等凯旋”,但这种前后不一的纰漏,暴露了制作团队的不够用心。
这些本可通过稍加注意就能避免的错误,进一步削弱了《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质感。
对于一部改编自古典名著的电影,观众的期待往往更加复杂。《封神演义》原著本身在情节上确有重复和诟病之处,进行取舍改编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封神2》的改编,既没有优化情节,也未能尊重原著精神,反而走向了“乱编”的极端。
让殷郊一人吸光阐教全部法力,这种设定足以让任何一个熟悉原著的观众气笑。将波澜壮阔的“十绝阵”简化为一个单一场景的镜子法术,更是对原著的粗暴处理。
而最让原著粉丝无法接受的,莫过于直接删除了邓婵玉的官配土行孙,强行让她与姬发产生感情纠葛。
当《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本身质量过硬时,比如《流浪地球2》,观众对于是否忠于原著的宽容度会很高。
但当电影本身漏洞百出时,这些对原著的大胆改动,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爆了观众的愤怒。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却感受不到导演的诚意和制作团队的野心。曾经宣传的“十余年磨一剑”、“重建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在观影后都沦为了笑柄。
申公豹前往金鳌岛求助的支线,与攻打西岐的核心剧情几乎无关,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为了给第三部挖坑,制造悬念。
而他带回的能将活人变为蛊兵的葫芦,转化过程令人极度不适,对讨厌昆虫的观众来说简直是场灾难。
它否认结尾,三个“为彩蛋而彩蛋”的彩蛋更是将这种商业算计推向了顶峰。
殷郊被通天教主控制心智,申公豹带着蛊兵和闻仲的首级兵临城下,西岐再次陷入危机。
然而,看完这些预告,却丝毫没有了第一部结尾时的兴奋与期待。通天教主那不贴脸的特效妆,让他看起来就像一个皮肤多皱纹的白老头,毫无宗师气度。
结语看完《封神2》的整个过程,可谓身心俱疲。
在“还行”与“太烂”的评价之间反复横跳,时而觉得网络上的吐槽太过苛刻,时而又觉得他们骂得太轻。
如果删掉殷郊的蓝光法相和姬发、邓婵玉那段莫名其妙的感情戏,《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其余部分或许尚可忍受。
但现实是,这些元素构成了影片的核心,让它最终只得到了豆瓣6.0分的勉强及格,一个在很多人看来相当合理的评价。
片尾字幕打出“感谢第一部的观众,有了你们才有第二部”,这句话在此刻显得格外讽刺,让郁闷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对于乌尔善导演的这个封神系列,或许已不该再抱有期待。
但《封神演义》这个宏大的神话世界,本身依然充满了魅力,它值得创作者们用更扎实、更真诚的态度去对待。
真心希望这个系列的尝试能抛砖引玉,在未来能看到真正让这些经典形象在银幕上大显神通的作品,哪怕需要更长久的打磨与等待。
来源:木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