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绮梦之旅》:一次对“空洞无物”的完美演示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8:17 3

摘要:当科林·法瑞尔和玛格特·罗比在《绮梦之旅》中,被一个神秘GPS引导穿越魔法门以修复内心创伤时,影片却与观众的共鸣失之交臂。《纽约客》最新影评直言,导演郭共达在此片中陷入了“抽象”的泥潭。尽管构思大胆,但单薄的角色、模糊的世界观让这场旅程显得空洞无物。影评人理查

有趣灵魂说

当科林·法瑞尔和玛格特·罗比在《绮梦之旅》中,被一个神秘GPS引导穿越魔法门以修复内心创伤时,影片却与观众的共鸣失之交臂。《纽约客》最新影评直言,导演郭共达在此片中陷入了“抽象”的泥潭。尽管构思大胆,但单薄的角色、模糊的世界观让这场旅程显得空洞无物。影评人理查德·布罗迪惋惜地指出,这位才华导演正离他赖以成名的“具体与真实”越来越远。

译文为原创,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The New Yorker |The Current Cinema

纽约客|当下影院

A WORLD APART

“A Big Bold Beautiful Journey”

截然不同的世界——《绮梦之旅》

Kogonada’s fantasy film, starring Colin Farrell and Margot Robbie, suggests that a great directorial talent is losing his way.

郭共达执导、科林·法瑞尔和玛格特·罗比主演的奇幻电影表明,一位伟大的导演才华正在迷失方向。

By Richard Brody

In Kogonada’s new film, Colin Farrell and Margot Robbie try gamely to overcome the thinness with which their characters have been imagined.

Illustration by Karlotta Freier

在郭共达的新片中,科林·法瑞尔和玛格特·罗比努力试图克服他们角色被构思得过于单薄的问题。插图:Karlotta Freier

如果电影像花样滑冰选手一样被打分,奇幻类型会因其技术难度而获得较高的起评分。这一类型的"落地"很难站稳,因为奇幻,顾名思义,并非根植于经验。没有人曾在遥远的星球、遥远的未来、或任何巨龙或巫师统治的地方生活过——所以,向任何能让这样的领域感觉真实可信的人致敬。由郭共达执导、塞斯·赖斯编剧的《绮梦之旅》提供了一个大胆极端却又与普通现实紧密相连的奇幻框架。故事涉及需要超自然援助来思考和欣赏自己生活的普通人。在这方面,它与《生活多美好》有所关联,尽管关系较远,即使为了顺应时代,介入的天使不再是和蔼的老绅士,而是一个交互式数字设备。

科林·法瑞尔饰演大卫·兰利,一个居住在某无名城市的单身男子,他正准备开车去参加一场婚礼,却发现自己的车被开了罚单并装了车轮锁。瞧啊,他显而易见注意到墙上贴着一个招牌,广告上写着"租车行",仿佛那是全市唯一一家。该机构坐落在一个巨大、几乎空无一人的建筑里,一对古怪的员工——一名收银员(菲比·沃勒-布里奇饰)和一名机械师(凯文·克莱恩饰)——只有一种车可租,一辆1994年的土星轿车。他们极力劝说大卫购买附加的GPS导航,结果证明他们策划的不仅仅是额外销售。GPS的语音(朱迪·特纳-史密斯饰)具有交互性且看似有感知,它引导大卫踏入了片名所指示的冒险旅程,而他与在婚礼上相遇的莎拉·迈尔斯(玛格特·罗比饰)分享了这段冒险,莎拉也开着从同一家租车行租来的土星轿车。

他们在婚礼上的联系注定了他们的命运,尽管短期内受到一系列阻碍而受挫:大卫对太多女性感到失望;莎拉伤了太多男人的心。(她甚至自嘲为连环出轨者。)他们GPS引导的旅程明显是为了克服彼此间的抗拒——通过让他们与自己和好的方式。GPS语音引导莎拉和大卫穿越各种包含魔法门的景观,他们必须打开并穿过这些门,在跨越门槛时消失,然后出现在他们早年生活的地方和情境中。

这些片段,大多来自他们的青年时期且大多是创伤性的,是莎拉和大卫对浪漫以及对他们自己持负面看法的根源。其中最精心设计的一段将大卫带回到十五岁,那时他是一个戏剧少年,在学校排演的《如何不劳而获》中担任主角,又唱又跳。剧组中的一个女孩拒绝了他的告白,让他陷入了持久的感情困扰。最富情节剧色彩的回到过去的片段,是十九岁的莎拉在她久病的母亲去世一小时后才赶到医院——并因一场幽会导致自己迟到而自责。当大卫和莎拉回到这些早期经历时,演员的外貌没有改变,但其他角色与他们互动时,仿佛他们就是年轻时的自己。不过,也有一些花招:大卫在自己刚出生后不久遇到了他的父亲(哈米什·林克莱特饰),还遇到了他自己的青少年时期(由Yuvi Hecht饰演);莎拉和大卫在不同情境下两次参加了同一场婚礼。

将这些闪回具体化为平行世界,给《绮梦之旅》带来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胆识。但这种效果被角色呈现缺乏具体性所抵消,无论是他们当前的存在还是背景故事中。他们如同密码,没有给法瑞尔和罗比提供任何能带来质感的个性棱角,也没有任何能丰满角色的兴趣和活动。尼采写道,"职业是生活的支柱",但如果《绮梦之旅》的主角有工作,影片并未具体说明。缺乏支柱,他们如同未成形的情绪团块在电影中滑过,剧本的心理呓语对此几乎毫无塑造。通过将大卫和莎拉塑造成原型人物,电影使他们变得抽象,因而无足轻重。法瑞尔和罗比努力地坚持着——其他几位优秀演员也是如此,包括饰演大卫父亲的林克莱特和饰演莎拉母亲的莉莉·拉贝——试图为角色注入心血和灵魂。然而,角色的缺陷,不在星辰,而在其自身。

郭共达高度独特的电影生涯始于2012年,他创作了一系列批判犀利的视频论文,主题涉及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韦斯·安德森、新现实主义和小津安二郎等,这迅速确立了他在影迷圈中的关键地位。(韩裔美国人郭共达,其笔名改编自日本编剧、小津的长期合作者野田高梧的名字。)接下来,他编剧并执导了剧情长片《哥伦布》(2017),这是过去十年中最引人注目的电影之一——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剧情片,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批评和纪录片式沉思的作品。影片以以其异常集中杰出现代建筑而闻名的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为背景,中心人物是有着困难家庭背景的少女凯西,该市的建筑杰作唤醒了她的美学热情。郭共达将这部思想启蒙故事锚定在对城市建筑的敏锐感知影像中,仿佛通过凯西的心灵之眼所见,将细致具体的物质现实赋予了凯西的内心世界。

当我看到郭共达的下一部作品,2021年的《杨之后》时,我感到了担忧。这是一个未来主义故事,涉及一个与人类家庭同住(并监视他们)的仿生机器人,但这个机器人也怀有一种类似人类的感性,这体现在它对摄影的亲和力上。与《哥伦布》一样,《杨之后》在戏剧性和情感上都植根于一种美感;这个痴迷于视觉的机器人可以说是凯西的亲戚。但是,尽管郭共达在《哥伦布》中的观察充满了伟大建筑及其所激发的城市生活的质感,《杨之后》却发生在一个极度抽象的世界里,尽管影片的制作设计深思熟虑且精致,但感觉空洞而做作。电影中的角色也缺乏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和惊喜,正如其所设定的反乌托邦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理论化的。如果郭共达是想唤起一个人工智能未来内心贫瘠的景象,他成功了,但这不清楚这是有意为之,还是这个社会被想象和唤起的方式过于单薄的副产品。

我曾希望,无论郭共达接下来做什么,他都能找到回归更具体世界的道路,仰仗他能真正认识的那种人,在一个他可以探索的地方——或者,如果他继续奇幻题材,他能以更细致的颗粒度去发展它。遗憾的是,《绮梦之旅》的人工造作比《杨之后》更极端,同时也更缺乏具体性,将郭共达拉离了他艺术才华的源泉。这部新片试图将其幻象元素与普通的中产阶级生活联系起来,但这一尝试对两个方面都效果不佳。奇幻元素被用来勾勒熟悉的故事线索,但形而上的前提仍然像角色生活中的戏剧性赌注一样模糊不清。我们不知道租车行背后是谁或它为何存在;电影对其超自然计划的清晰度,并不比对其主角实际处境的描述更高。

郭共达执导的精致性毋庸置疑,但矛盾的是,这可能让情况更糟。一个不那么灵巧或更粗俗的电影制作人或许会给这些程式化的情感注入一丝滑稽夸张的成分,从而至少给整个过程带来一些能量和强度。但郭共达实现的品味,将情节中厚颜无耻的荒谬掩盖在圆滑的轻描淡写之中,而不是愉快地夸大它们。这部电影几乎毫无幽默感,既缺乏剧本设计的笑点,也无意外的笑料。导演用一些辛辣的设计点缀屏幕——柔和原色的服装和雨伞,唤起替代世界的、如影般易逝的柔和灯光——但这些视觉色调被浪费在感觉如同人工智能图像一样通用和刻板的场景上。

其结果是一部被稀释到几乎完全空洞无物的电影——几乎是我一段时间内在电影院经历过的最接近"无体验"的体验。有一次,我严厉批评了一部电影后,一个朋友问我是否建议她不要去看;我说不,我是建议她不要享受它。几乎总是,一部值得长篇大论批评的电影,即使是负面批评,也值得一看。但《绮梦之旅》除外;如果电影院有像詹姆斯·邦德的阿斯顿·马丁那样的弹射座椅,我早就按下按钮了。至少在这方面,《绮梦之旅》是一部非凡的电影。♦

来源:左右图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