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改编自柯蓝的文学作品《深谷回声》,陈凯歌为拍摄此片,于1984年首次踏上陕北黄土地。当地陌生的风景、肃杀的北风、孤零零的树以及沟壑间传来的信天游,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创作灵感来源。
老电影《黄土地》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其拍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柯蓝的文学作品《深谷回声》,陈凯歌为拍摄此片,于1984年首次踏上陕北黄土地。当地陌生的风景、肃杀的北风、孤零零的树以及沟壑间传来的信天游,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创作灵感来源。
当时物质匮乏,摄制组仅有两辆车,一辆给摄影,包括陈凯歌和王学圻在内的众人挤在另一辆考斯特车上。拍摄地环境恶劣,王学圻曾因山顶风大难立而想放弃拍摄,但陈凯歌的感谢让他重拾动力。由于当时胶片珍贵,剧组对每个镜头都十分珍惜。王学圻需帮忙用秒表计算镜头时长,将秒换算成胶片尺数,确定每个镜头可拍摄次数,以防超支。
赵季平担纲配乐创作,为写好主题曲《女儿歌》,他反复思考。影片配乐采用逆向思维,如翠巧送顾青时的独白小曲,以山野之风伴奏,打破了常规电影配乐方式。
拍摄过程中,剧组秉持认真态度。有一场女演员挑水的戏,因桶里水不够多显得不真实,被要求重新倒水重拍。剧组为搭建翠巧家的窑洞,请来30多位民工。开拍时山上草已变绿,为避免穿帮,剧组雇农民锄草,还让人天天踩路以营造出几十年老路的样子,后来又在中间撒上干土,才达到摄影师张艺谋想要的效果。
摄影师张艺谋采用了大胆的构图方式,以大全景和固定镜头为主,暗黄色调凸显黄土地的平实与厚重。人物出场时常常被挤压在画面的边缘或角落,以此表现土地和人的关系,体现黄土地上人物命运的压抑,这种独特的摄影风格成为影片一大特色。
片尾翠巧划船出走时戴的头巾,因未找到合适道具,最后用的是陈凯歌的洗脸巾。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