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名单落下,段奥娟的名字格外刺眼 —— 作为选秀出身的 “秀人”,她凭未上映的《岁岁平安》首次入围,成为该群体中首位冲击金鸡影后的演员。但这份突破伴随着铺天质疑:“秀人能演好电影?”“没上映的片子凭什么提名?”“金鸡含金量又要跌了”,争议声里
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名单落下,段奥娟的名字格外刺眼 —— 作为选秀出身的 “秀人”,她凭未上映的《岁岁平安》首次入围,成为该群体中首位冲击金鸡影后的演员。但这份突破伴随着铺天质疑:“秀人能演好电影?”“没上映的片子凭什么提名?”“金鸡含金量又要跌了”,争议声里藏着圈层偏见与信息鸿沟。
争议的核心,首先是 “秀人转型” 的刻板印象。在大众认知里,选秀出身者常与 “流量”“非科班” 绑定,似乎天然与 “金鸡影后提名” 这类专业认可绝缘。可细数影视圈历史,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从不鲜见,咏梅也曾非科班起步,最终凭细腻表演摘得影后。段奥娟的提名打破了 “秀人只能唱跳” 的标签,却也因这份 “破格” 触发了质疑 —— 人们尚未看到她的表演,便先给 “秀人身份” 打了低分。
更激化讨论的是 “未上映作品” 这一特殊前提。金鸡奖过往提名作品多已与观众见面,《岁岁平安》的 “缺席” 让评判失去了公共基础。网友质疑 “评委凭什么定优劣” 并非无理,毕竟表演的说服力终究需要银幕检验。当然未上映未必不能成为被看见的理由,只是这种 “超前认可” 更容易引发信任危机。
至于 “金鸡含金量下滑” 的感叹,更像是舆论对 “权威标准” 的持续审视。但金鸡奖作为华语影坛权威奖项,其评审体系自有专业逻辑,段奥娟能从宋佳、咏梅等实力派中突围,或许是她塑造的 “刘岁岁” 精准击中了评委对 “真实感” 的追求 —— 新人的青涩有时反而能赋予角色更本真的力量。
《岁岁平安》尚未上映,段奥娟的表演究竟成色如何,目前无人能下定论。但仅凭 “秀人身份” 和 “未映作品” 就否定提名的合理性,难免有失公允。段奥娟的破圈也未必是 “水奖” 信号,或许只是影视圈对 “多元 talent” 的一次尝试接纳。
等电影公映那日,刘岁岁的故事自会给出答案。在此之前,与其急于给奖项贴 “水” 的标签,不如保留一份期待 —— 毕竟好表演从不怕晚,权威奖项也该有打破偏见的勇气。
来源:听泉赏宝(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