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潘小平撰稿的纪录片新作《惊涛》以极富诗性的语言、极具紧张感的画面,猝不及防地掀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青春之史”。这里,将诞生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用潘小平的话说,那是寒夜里照出的一片光亮。
近百年前的一个深冬季节,晨雾才刚刚散去,朝阳映照着古老的正阳关码头。
三个学生装束的年轻人,从正阳关码头上了岸,迅速隐入青石老街的深巷之中。
潘小平撰稿的纪录片新作《惊涛》以极富诗性的语言、极具紧张感的画面,猝不及防地掀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青春之史”。这里,将诞生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用潘小平的话说,那是寒夜里照出的一片光亮。
追究语言与画面的诗性之美,几乎是潘小平所有纪录片的一个共性特征。从早年的《皖赋》到《潮起江淮》再到这部《惊涛》,一脉相承,却不断突破,屡有惊喜。这部《惊涛》并不长,上下两集,带给观众的视听感受却别具一格、耳目一新:诗性之美与青春之美巧妙而有机地融合到充满历史张力的革命叙事之中,由此构成了影像视听传受过程中不着痕迹的审美共鸣。
潘小平毕业于中文系,又曾任教于中文系,对于文学创作的各种理论烂熟于心,而更难得的是,她很早就投身于文学创作实践,努力汲取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修辞之美,与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哲性之美相嫁接,形成了极富诗性、极具张力的语言风格,在散文随笔、纪实文学、长篇小说等领域拥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涉足文化专题片和纪录片创作后,她又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写作风格融会贯通到脚本创作、画面创作之中,敏锐地捕捉善于激发情感共鸣的各种要素,让观众在不经意间完成一次感官与心灵上的双重审美体验。
潘小平纪录片的另一个鲜明特质就是会讲故事。会讲故事,或许是所有作家共性的特征,但潘小平却将这一点放大到了极致。纪录片《惊涛》中所展现的历史故事,在教科书上、档案馆里都不乏记载,但由于当时可想而知的革命情境,革命党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大多记载也不过是寥寥数语。而在纪录片《惊涛》中,我们将看到曹蕴真、方运炽、薛卓汉等众多早期革命党人的鲜活形象,栩栩如生,或激情澎湃在演讲,或义无反顾在冲锋,一如就站在我们的面前,带着我们一道潜入瓦埠湖东岸、小甸集头,掀起惊天大潮。
重视细节,是潘小平会讲故事的“最大秘密”。无论是历史题材的创作还是现实题材的创作,潘小平都追求“到现场去”。她在写作非虚构作品《一条大河波浪宽》时,走遍了淮河两岸;在写作脱贫攻坚主题作品《大别山上》时,仅写到书中的采访对象就有七十多个;而这一次,潘小平又与创作团队一道,重回历史现场,打捞尘封细节,从皖北大地到黄埔滩头,细致搜罗每一个历史的瞬间,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正因为此,我们在这部纪录片中,看到了1923年那个冬天瓦埠老街上漫天的雪花,听到了万籁俱寂的小甸集里铿锵无悔的宣誓声。那是岁月的样子,那是青春的誓言。
美好的青春,值得被诗性的语言与画面所书写。而诗性表达的背后,其实更多是穿透历史尘烟的理性思索:这一百年,我们如何走过?下一个百年,我们又将如何去走?
潘小平曾经说过,写作说到底就是思想的写作。我想,《惊涛》创作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章玉政,安徽枞阳人。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长。著有《狂人刘文典》《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等。
来源:海豚真实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