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不时上演“院线冷门、线上爆款”的剧情——口碑佳作在影院里因宣发不足、排片受限而被埋没,却能在全网上线后迅速翻红,收获更多观众。
院线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不时上演“院线冷门、线上爆款”的剧情——口碑佳作在影院里因宣发不足、排片受限而被埋没,却能在全网上线后迅速翻红,收获更多观众。
前不久的暑期档,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台》正是其中的最新案例:院线阶段排片和票房未能很好地与影片口碑匹配,但在全网上线后迎来“二次爆发”。(推荐阅读:《从《戏台》看电影市场变局:院线之外,电影是否有新未来?》)
这种反差,不仅再次说明观众的观影习惯正在迁移,更折射出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的深层变化,以及流媒体和家庭大屏等渠道对中小成本影片的独特价值。
院线冷门、大屏热门,《戏台》的“二次爆发”
《戏台》改编自同名话剧,融合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叙事,目前在豆瓣已有22多万人打出了8.0的高分,堪称口碑佳作。
然而,口碑与市场之间的错位依旧难以避免。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戏台》上映首日排片占比仅12.9%,黄金场次占比11.7%,远低于同期商业大片。许多观众抱怨“排片太少”“想看却没机会”,直接影响了票房表现。
截至目前,该片累计票房4.11亿元,成绩虽然不算差,但显然没有与其口碑成正比。
不过,在9月12日,随着《戏台》在全网上线,其命运也出现了转折——影片迅速在流媒体、家庭大屏等渠道实现二次爆发,叫好又叫座。
《戏台》首先在流媒体平台点燃了热度,在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咪咕等平台,一经上线就快速升至各平台的点播榜、热度榜首位,网友评论与弹幕数量更是居高不下。
在大屏端,专业的大屏数据监测平台欢网大数据显示,《戏台》上线首日,大屏点播指数破8000,上线第二日指数飙升破9000,登顶本年非动画电影大屏点播指数TOP1。
我们还从专业的运营商大屏内容运营公司了解到,《戏台》在IPTV/有线电视渠道,九成以上的项目达到了电影单片播放、订购榜TOP1;已有数据的所有平台,均进入点播榜等多维度榜单TOP3。
对于各省、各运营商独立运营、产品页面形态各不相同的IPTV而言,这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成绩。
而《戏台》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家庭大屏实现远超院线时期的覆盖面和触达人数,不仅体现出其作为一部优质影片的吸引力,更反映出家庭大屏等线上渠道在传播逻辑上与院线的本质差异。
院线受制于排片、场次与地域,而大屏则通过覆盖全国数亿家庭客厅的用户基数优势,迅速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将《戏台》带到更广阔的观众面前。
在这个意义上,《戏台》并非“逆袭”,而是通过大屏找到了更契合自身特质的打开方式。
全国大屏联动,开启后院线营销模式
《戏台》的全网爆发,并非单纯依靠内容口碑,更是宣发与运营合力的结果。
以大屏渠道为例,《戏台》上线前后,就展现出远超以往的宣传力度。
首先,影片主创团队给予了大屏宣发强劲的支持,即使院线宣发期已过,但《戏台》的演员们还是从繁忙中抽身,一个不落的送上口播视频,不仅针对全网,更针对IPTV全渠道,甚至为具体省份的IPTV平台献上定制口播,邀请屏前用户一起观看,可以说相当少见。
这些独家宣传资源,也带动了全渠道的宣传热情,形成了一种“主创喊你在电视看戏”的传播氛围。而主创方与大屏渠道深度协同的宣发形式,既保留了影院路演的亲和力,又借助大屏的客厅渗透力,实现了更大规模的扩散。
IPTV、OTT、有线电视为代表的大屏渠道,以此展开了全国范围的预热活动。
首页推荐位、专题页面、定制化推送、暂停广告等差异化宣传在各平台陆续启动,在确保影片第一时间进入用户视野的同时,也将“陈佩斯黄渤笑匠集结”“荒诞喜剧与戏曲融合”“陈佩斯时隔32年重返荧幕”等影片核心卖点精准传递给不同圈层用户。
更多平台则火速将陈佩斯、黄渤、尹正等关联的影视内容打包包装,以专题等形式进行推送,让用户持续对这部电影增加兴趣和期待。
另外,如天津新媒体等,更是上线了有奖预约活动,用户参与预约免费送观影券,带动了万人参与。
在移动平台上,全国各省市的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等公众号、视频号,也纷纷进行大量推送,不论是深度的长文影评,还是热闹的视频预告,都搬上各家的门面媒体号。
影片上线后,以IPTV为代表的全国联动资源更是全面铺开,各大平台都给予《戏台》首页推荐位等核心资源,并在各相关入口、页面中多次露出。
不同地区的大屏平台还根据本地观众偏好,进行差异化推荐。比如在戏曲氛围浓厚的地区强化“戏曲与传统文化”的标签;而在一二线城市,则突出“荒诞喜剧”的现代表达。这种区域化运营能力,也让影片实现了跨圈层的传播。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屏不仅是流量入口,还承担了长尾运营的职责。
因为宣发并非止于上线,而是伴随影片热度起伏,不断制造二次、三次话题。比如上线后的几天,各大屏平台通过不断的运营——或精选幕后花絮和观众口碑视频,或通过片单推荐、榜单更新,让影片在长周期内持续保持曝光与热度。
可以说,在整个过程中,大屏早已不是单一的放映终端,从资源配置、用户触达,到内容运营、二次传播,大屏正在承担起全新宣发阵地和“线上院线”的角色,让《戏台》在家庭场景中持续放大声量与价值,获得了传统院线无法给予的覆盖率和话题度。
从收益到生态,大屏重塑电影产业逻辑
《戏台》线上火爆揭示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大屏独特的价值逻辑。(推荐阅读:《从院线到流媒体,电影的“第二曲线”》)
院线排片决定了一部电影的起点,但大屏点播则进一步延展了它的广度和深度。
因为当影片进入家庭场景,它便摆脱了排片和场次的束缚,其真实生命力——包括用户的完播率、重复观看、以及引发的家庭讨论,才得以完全展现。
所以,大屏端所汇聚的这份高粘度用户关注,同样是电影价值的最真实反映,它值得被上游创作与发行方清晰地看到,并作为评估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维度。
另外,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戏台》累计票房4.11亿,片方分账约1.37亿(按37.56%比例)。加之数千万的暑期档宣发费用,成本与收入的压力可想而知。但随着大屏端的持续点播、家庭场景中的二刷三刷、节假日流量回暖,将有力帮助片方回本乃至盈利。
在创作层面,大屏释放出的价值同样深远。
过去,中腰部影片为了争取院线排片,不得不在类型和题材上妥协,甚至走向过度商业化。但大屏的存在,让内容回归受众本身成为可能。
观众通过大屏找到他们真正想看的作品,而创作者也不必再刻意迎合院线逻辑。家庭场景尤其适合对白密集、细节丰富的作品,观众也能够通过暂停、回放、分段观看更好地理解影片。正因如此,《戏台》在大屏端的表现甚至比院线更符合影片气质。
这都意味着,中腰部电影、单一题材电影不必再被“票房逻辑”绑架。即使院线表现有限,只要内容足够优质,就能通过大屏实现长尾变现,甚至打开新的受众层。
可以说,《戏台》在线上的二次爆发,为行业提供了至少三个启示:
首先,片方在早期阶段,就应将大屏收益纳入商业模型。过去,院线票房几乎是唯一指标,如今大屏的收益能力足以影响盈亏平衡。忽视大屏,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其次,大屏的宣发能力值得重新评估。全国大屏联动,不仅能在短期内制造声量,还能根据区域差异和用户画像做定制化运营。这种既有规模效应又有精准触达能力的组合,几乎是院线无法比拟的。
最后,行业评价体系需要更新。当票房不再是唯一标准,点播量、市占率、完播率、大屏热度指数等,都应进入综合评估框架。尤其是家庭大屏,更应成为产业链的核心一环。
小结
很大程度上,《戏台》的二次爆发,不是偶然,而是电影产业渠道变革的必然。
当院线排片逻辑限制中腰部电影价值,家庭大屏以全国联动的宣发能力、高分成的收益模型、家庭场景的适配性,为这些作品搭建了新的“戏台”。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改变行业对于“成功影片”的定义,推动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多元的电影生态。
《戏台》的案例,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当更多片方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将大屏作为关键渠道,当大屏长尾效应与院线爆发力形成合力,中国电影的商业模型或也将迎来一次真正的重构。
而《戏台》,正是这场转型的一个生动注脚。
来源:流媒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