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的余温,法式喜剧的迷因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4:06 1

摘要:新浪潮最核心的主题就是出走,但是出走之后呢?这是一个少有人讨论的话题,人们总是习惯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但是却少有人有能力建设一个新世界。所有美好的期待如没有具体的细则来实施,那么就是一句空话,打破旧世界很容易,走出去也很容易,然而走出去之后却很难,因为建设一个新

新浪潮最核心的主题就是出走,但是出走之后呢?这是一个少有人讨论的话题,人们总是习惯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但是却少有人有能力建设一个新世界。所有美好的期待如没有具体的细则来实施,那么就是一句空话,打破旧世界很容易,走出去也很容易,然而走出去之后却很难,因为建设一个新世界需要的是具体的规划,仅靠着一腔热血总有凉下来得时候,等到真正的凉下来,又会是跟之前一样的局面,因此,走出去之后也是新浪潮需要讨论的点。

今天给大家推荐影片《缅因海》,本片算是一部小众的新浪潮电影,故事讲的是一个去往法国的模特在火车上遇到了列车员的查票,因为语言不通所以交流起来很麻烦。刚好,一个女法官走了过来,很快就跟模特成为了朋友,女法官带着她住进了朋友的家并且参加了一场庭审。此后,几个人结伴而行走向远方。期间,一行人遇见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情,甚至遇见了在火车上的列车员。列车员起初磕磕绊绊的表达自己,但慢慢的,当他融入到人群当中之后,就变得很健谈了。

列车员选择了跟他们同行,却在半路上被抛了下去,骂骂咧咧的他从远方重新走进了城市里。影片也戛然而止。

《缅因海》对于习惯了故事叙事的观众来说是一种折磨,但是结合一下当时的欧洲电影普遍现状,本片可以说是一种比一般新浪潮电影更加深刻的作品。普通的新浪潮电影主题大多是走出去,因为现有的一切形成了一种禁锢,人们生活在禁锢当中并不自由,然而普通的新浪潮电影无法解释的是,只要禁锢这个概念存在,那么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禁锢并没有被取消只是从一个禁锢换到了另一个禁锢当中。

就如同从城市走向旷野,看似是获得了自由,但是却陷入到了旷野的禁锢当中,区域的改变只是表面上的改变,而深层次的改变才是核心改变,如果没有深层次的改变,仅仅靠着区域的改变,那么改变并不会发生。

而对于本片来说,直接将禁锢这个改变彻底的根除了,只有根除了禁锢这个概念,禁锢才能彻底的消逝。新浪潮影片的核心也在于将这种禁锢从生活中根除出去,这根本片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才看到影片本身并没有讲述一个核心故事,而是不断地让加入者跟从,却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目的,于是,人们顺其自然的走走停停,看似没有核心,实际上这才算是真正打破了一些东西,迎来了另一些东西。

人们总是期待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一种既定的答案,但是答案本身代表着的是什么?是一种固定了的生活框架,在这种框架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找到各自的位置,但是这种找到就被当时的新浪潮作者所不齿。于是,新浪潮需要打破这种找到,而将目的变得零散起来,只有零散的目的才有助于我们看到更多的风景。

想想看,影片中的列车员,原本生活是非常确定的,因此,在面对模特的时候,他不过是做了一件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当他开始加入到模特的队伍当中之后,一切确定了的事情就变得不确定了,列车员起初对于这种变化是不适应的,但是慢慢的,当这种变化开始给了他一种不确定的新鲜感之后,他便开始跟之前的生活做一个改变了。

即便是列车员最后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却体会了过程。这或许就是新浪潮的另一种意义。影片到最后,列车员从旷野重新回到了城市,这一结果已经宣告了新浪潮的某种结束。因为打破一个旧世界却无法提供给新的策略来践行,最终的结果就是从哪里来的只能回到哪里去。

回顾新浪潮电影,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情绪上的冲动转化为行动上的冲动的时期在任何国家任何历史阶段都能找到对应,改变的核心在于与之前不同,如果仅仅是想要获得形式上的不同而去改变,那么最终的结果依旧是核心的一致性无法被根除。

为什么欧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迎来了新浪潮电影,原因就在于欧洲电影想要从好莱坞电影的阴影之下走出来,然而这种走出来如果不能真正的树立欧洲电影的范式,那么最终只会将自己原有的优势也消耗殆尽。我们可以回想下二战前的法国电影有多么的优秀,然而当代的法国电影还能有明确的烙印吗?很难,为了对抗好莱坞电影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最终并没有实际上的阻止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壮大,这就是只追求形式,而没有任何的后续的结果。将这种教训结合到我国电影界,我们也不难发现,国产电影要崛起,绝不仅仅是对着欧美电影照猫画虎,而是要真正的找到属于自己的特点,遗憾的是,这一点并没有太多影人愿意懂。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