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醒瓜蒙 | 某吃瓜解读电影《731》到底想怎样含沙射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22:39 2

摘要:近年来,不少“吃瓜”“爆料”为噱头的内容创作者被追捧。近日某“吃瓜”主播对电影《731》的解读,表面看似一部电影的观后感,恐为通过隐晦的叙事策略和选择性强调,试图传递某些极端且不科学的倾向,有隐约至显的沙射影之感。

大家好,我是牛教授,致力思政科普的博士,硕导。牛教授吹牛,从来不乱吹,打了草稿吹。

今天说现实,现实真的现实。

近年来,不少“吃瓜”“爆料”为噱头的内容创作者被追捧。近日某“吃瓜”主播对电影《731》的解读,表面看似一部电影的观后感,恐为通过隐晦的叙事策略和选择性强调,试图传递某些极端且不科学的倾向,有隐约至显的沙射影之感。

以“叙事破碎”暗指审查过度,影射创作不自由?

“吃瓜”反复强调电影《731》情节“支离破碎”“原本有故事但后来没故事”,并断言这种破碎并非艺术设计,而是因“关键内容被切掉”导致。又暗示电影原本包含“日军女性军官的人性之光”等情节,但因审查被删减,使得影片逻辑断裂。这种论述潜台词是:电影审查制度压制了自由的表达,导致作品无法展现“完整真相”?

然而,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叙事手法本就多样,且历史题材创作需以史实为基础,而非虚构。他同时又似乎想表达电影原本想用“人性化”侵略者来搞一些背后的“洗白”。“吃瓜”将艺术瑕疵归咎于审查,是借题发挥,渲染“创作不自由”的片面叙事。

用“历史虚无”标签混淆视听,淡化侵略罪行?

“吃瓜”暗示电影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理由之一是影片背景设定在1945年,易让观众误以为日军细菌实验是“垂死挣扎”而非长期策划。然而,其刻意回避了电影本身并未否认日军早期罪行的事实,没有说就等于有问题?而其通过片面解读,将艺术表达与历史认知混为一谈。

更值得警惕的是,“吃瓜”强调影片“隐去了伪满洲国的合作”,暗示电影刻意“洗白”伪满洲政权。而且,是不是有“谁在洗白”的含沙射影?是被“审核”审掉了,那就是审查在洗白?历史真相是,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是主体,伪满政权仅是帮凶。过度强调伪满洲国的“参与感”,反而可能模糊侵略者的主要责任,这与日本右翼淡化罪行的叙事逻辑不谋而合,这自然让人警惕。而且,看731又非扯回全盘黑化清朝的话语,为何?

“字幕组补丁”嘲讽官方叙事,煽动对立情绪?

“吃瓜”特别提到影片字幕组在片尾添加“此处无人生还”的字幕,称其是“打补丁”式补救,并嘲讽“不如看书”。这种言论看似调侃技术细节,实则暗指官方叙事需靠“补丁”弥补漏洞,是不是暗示历史教育存在“刻意修饰”?然而,字幕作为艺术创作的辅助手段,本就是为了明确历史背景,而其却将其歪曲为“掩盖真相”的工具?这种解构权威、质疑官方叙事的倾向,极易煽动观众对历史真实性的怀疑情绪。

借“电影服务谁”之问,兜售极端价值观?

在总结中,吃瓜蒙主质问“电影工业应该为谁服务”,并讽刺电影若传递“love peace”就是烂片。这一论述的潜台词是:历史题材作品必须充满“极端”与“批判”,而非倡导和平?但事实上,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更懂得和平的珍贵。历史不容忘却和背叛,但这与和平不矛盾。

“吃瓜”的影评,表面上打着“怕你踩雷”的幌子,实则通过碎片化、情绪化的解读,其言论中总想含沙射影点什么的说辞,或试图解构历史叙事严肃性。历史不是“瓜”,唯有坚守史实,才能防止极端言论以“含沙射影”方式侵蚀公众认知。

广而告之:近段,牛教授持续推出“吹醒瓜蒙”科普系列,吹吃瓜蒙人,破话术玄机,正价值取向。

声明:本文意在“思政科普”,请勿过度解读。评论未回复的,并不代表牛教授认同其观点。

来源:牛教授偏锋叙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