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电影《日掛中天》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脱颖而出,主演辛芷蕾摘得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巩俐、叶德娴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演员。
电影《日掛中天》主创亮相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斩获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不久前,电影《日掛中天》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脱颖而出,主演辛芷蕾摘得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巩俐、叶德娴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演员。
这部弥漫着岭南风情的文艺片,背后却跃动着山西电影人的心跳——颁奖嘉宾赵涛来自太原,第一出品人陈有方更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
由广州薄荷糖影视出品、蔡尚君执导、辛芷蕾和张颂文主演的这部作品,不仅赢得了国际认可,更在国内掀起关于电影与文化投资的新一轮思考。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独家对话陈有方,这位35岁的电影投资人,畅谈他的光影征途、未来规划,以及对山西文旅和电影产业发展的布局和期待。
颁奖夜:
33人的热泪,制片人的报喜
“获奖那一刻,整个团队都沸腾了!”9月中旬,陈有方在接受采访时仍难掩激动。“我们去了33位工作人员,每个人都热泪盈眶。”
当地时间9月6日晚,威尼斯电影节闭幕红毯上,《日掛中天》主创团队缓步登场。背景卷轴缓缓展开,“日掛中天”四字篆书如墨如画,电影原声回荡现场,气氛浓烈。6位主创入场等候,其余团队在外场紧盯直播。当辛芷蕾获奖的消息传来,内外场同时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欢呼。
远在7小时时差之外的大同,陈有方正通过电话与微信,跨越时空,触摸那份属于整个团队的荣耀。
总制片人马双在凌晨5点发来信息:“谢谢老板每年的支持,(不然)我们走不到今天。”导演蔡尚君也发来致谢,2011年他曾凭《人山人海》斩获银狮奖,此番再度获奖,意义非凡。
《日掛中天》片名取自粤剧《紫钗记》,喻意磨难之后的圆满。影片围绕一对昔日恋人意外重逢、开始疏离而又彼此捆绑的生活展开。导演以细腻笔触勾勒人性与道德的边界,辛芷蕾与张颂文的表演更是入木三分。
作为薄荷糖影业的首部电影,便摘得国际大奖,陈有方却只淡淡一笑:“能入围主竞赛,已经很幸运。”这份冷静,或许正是他作为投资人的底色。
从话剧到银幕:
在低谷中看见光
陈有方并非科班出身的电影人。他就读于美国华盛顿大学数学专业,早年从事金融投资。2014年,他与时任北京人艺副院长林兆华合作戏剧邀请展,首次踏入演艺行业。
从话剧到电视剧,他逐步积累艺术资源。进军电影,则是他理性分析后的果断选择。“当时电影市场很蓬勃,我买了很多版权。”
2018年,陈有方与其资本(北京元气娱乐文化)正式入局电影圈,首作便是漫改电影《快把我哥带走》。那时漫改仍是冷门,从剧本、选角到资金,步步维艰。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未知,”他回忆道。最终他们决定内部孵化剧本,起用有潜力的新人演员。此后万达影视的加入,更让团队信心倍增。
最终,这部由张子枫、彭昱畅、赵今麦、周翊然等主演的喜剧电影,以低成本博得近4亿票房。这一仗,不仅让陈有方在电影圈站稳脚跟,更让他看到电影投资的巨大潜力。
2020年疫情袭来,电影市场停摆,资本纷纷撤离,陈有方却选择坚守。“只要创作力还在,市场一定会回来。”他储备IP、打磨剧本,疫情一缓便迅速联合出品《万里归途》《八角笼中》等影片。
2024年,电影市场再度遇冷,平均上座率仅5.8%,他却逆势加大投资,接连成立新公司。“低谷才是抄底的好时机。”他说。这一年,他投资的现实题材电影《野孩子》拿下中秋档票房冠军。
今年,从《人生开门红》到《长安的荔枝》《日掛中天》《刺杀小说家2》,他的项目接连上映、首映、定档,迎来一场属于他的“电影秋收”。
山西人情结:
老乡抱团,共造光影梦
陈有方的电影投资之路,始终离不开“山西人”这三个字。
2019年,他与曹保平合作《涉过愤怒的海》,开启与山西影人合作的序章。“我一直想和大同人做点事,”他说:“曹导的作品质量高、有深度,我愿意支持。”
此后,他与宁浩团队合作《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野孩子》等项目,发行首选由坏猴子影业成立的独立发行公司“上狮文化”。
“我一直特别想和山西人抱团做事”,陈有方坦言:“只要有山西人能参与,我一定优先选择。这种老乡情怀,也许就是我们山西人做事的方式。”
虽未与贾樟柯直接合作,但在陈有方公司出品的《长安的荔枝》开机现场,贾导客串出演。“贾老师眼睛不舒服,还戴着眼罩,但依然来到现场支持影片。”而在威尼斯,同为山西人的赵涛作为评委,也为《日掛中天》的国际传播助力良多。
从话剧、电视剧到电影,从《快把我哥带走》到《日掛中天》,陈有方的每一步,都印着山西人的务实与稳健。
目前,法国文艺片厂牌MK2拿下《日掛中天》的国际发行权,薄荷糖影业正积极准备影片的国内上映,计划年内公映。不过,山西的观众有福了,这部威尼斯获奖影片即将在9月底的平遥国际电影展“惊喜单元”,进行国内首秀。
“山西人,要把好资源带回家乡。”陈有方如是说。
回归故里:
电影+文旅,唤醒大同千年魂
在电影圈,他是制片人、出品人;在商界,他是公司老板、跨领域投资人。
陈有方高中留学英国,大学攻读数学,毕业后辗转北京、上海、广州……但今年,他在大同停留的时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长。
他在大同古城核心区拿下66亩地,计划打造商业综合体,弥补古城冬季旅游的空白。“大同旺季游客多,但冬天很冷,我们想打造一个室内文旅目的地,让游客四季都能来。”
他还在大同注册了文化公司“小马过河”,开发文创产品。首推的正是《日掛中天》周边,“借热度打响第一炮”。
更令人期待的是,他计划拍摄以北魏历史为背景的古装电影。“大同有深厚的北魏文化,山西有大院、古城、佛教文化,这些很少在电影中得到展现。如果能得到各方支持,降低成本,古装片还是大有可为的。”陈有方希望通过电影展现山西丰富的文化底蕴。
“电影+文旅”正成为山西文化发展的新路径。电影为文旅引流,文旅为电影注魂——二者共生共长。
结语
陈有方,是一个典型的山西投资人:低调、务实、有根。
他虽年轻,却已在电影、金融、地产等多领域走出自己的节奏。面对高曝光,他坦言“不太适应”,更愿专注商业本身。
他在电影圈的快速成长,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山西电影人集体力量的彰显。从贾樟柯、曹保平、宁浩,到邵艺辉,山西导演始终在中国影坛占据一席之地。而如陈有方这样的投资人,正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资本与活力。
《日掛中天》的国际佳绩,只是一个开端。未来,随着大同文旅项目的推进、北魏电影的启动、文创产品的开发,陈有方在山西的文化产业图景将被一次次点亮,也为山西电影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正如陈有方所说:“山西人,要把好的资源带回家乡。”
这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代山西影人的共同愿景。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李霈霈
记者观察
陈有方:在电影与文旅之间,架一座回山西的桥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的荣耀,让电影《日掛中天》成为中外影坛瞩目的焦点。
这部被称为“地道粤产片”的作品,背后却有着浓厚的山西印记:第一出品人陈有方来自大同,颁奖人赵涛出身太原,影片的国内首次正式亮相也在平遥。
35岁的陈有方在专访中表达出这样的情怀:电影无界,但电影人有根。《日掛中天》的成功,不仅是艺术上的肯定,更是山西电影力量由“贡献要素”到“主导生产”的外溢与升级。
首先,资本与信心的双重提振。
作为《日掛中天》第一出品方,陈有方及其创立的“薄荷糖影业”,通过该片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奖和影响力,证明了山西投资人不仅“敢投”,更“会投”。这将增强金融市场和民间资本对山西电影项目的信心。未来,更多本土资本会愿意流向影视文创领域,为“山西制作”注入强劲动能。
其次,拓宽“山西出品”领域。
以往,山西在电影中的角色多为“取景地”“故事发生地”或“籍贯标签”。而《日掛中天》将“山西出品人”和“山西主控项目”推向舞台中心。它向行业传递了一个信号:山西不仅能走出导演和演员,更能作为核心策划者、投资者,生产出具有国际水准的内容。
第三,培育本土影视人才链。
一部成功电影的背后是一整套人才体系的支撑,陈有方所强调的“山西人抱团做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承诺——未来他的项目必将持续优先与本土人才、企业合作。这种“以项目带人才”的模式,有望改善人才外流的现状,为山西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最后,电影IP与地域文化深融互促。
作为有着浓厚家乡情结的投资人,陈有方早已将电影布局与大同文旅发展紧密衔接。文创开发将率先推出《日掛中天》产品,在其大同古城商业综合体中销售,实现“影旅”流量的直接转化。
平台借力方面,《日掛中天》将在平遥国际电影展国内首秀,不仅是为影片造势,更是向全球影人展示山西电影力量推广山西文化的一个窗口。
更值得期待的是,陈有方正筹备以北魏历史为背景的古装电影,核心内容取于大同。这将是一部“山西故事、山西拍摄、山西出品”的影片,把大同的北魏文化、云冈石窟等独特IP通过电影语言推向全国。
“电影+文旅”的闭环模式,使《日掛中天》的热度直接转化为对山西、尤其是大同文旅产业的实质性助推力,未来有望在更多项目中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李霈霈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