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下午,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场聚焦电影遗产保护与视听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本场讲座以高规格的学术内涵和前沿的国际视角,深入推动了中法两国在电影文化遗产领域的对话与协作。
9月23日下午,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场聚焦电影遗产保护与视听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本场讲座以高规格的学术内涵和前沿的国际视角,深入推动了中法两国在电影文化遗产领域的对话与协作。
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主席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女士在题为“电影史与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的作用”演讲中,以丰富史料和关键数据系统梳理了百代公司的发展脉络与中国渊源。她从百代早期在中国通过安东尼奥·拉莫斯引进电影、马克斯·林代成为首位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国际明星讲起,深入阐述了百代在电影技术、艺术与工业融合中的开创性角色,以及基金会在默片修复、文化遗产传播和教育推广方面的工作。她还提到,百代在1914年已年产近2000部影片,占据全球电影市场近半数份额;基金会现保存有2500部1896至1929年的无声电影、300万张照片档案及650余台摄像与放映设备。正如她所说的:“电影的历史是不断被重新书写的活的历史,今天的创作就是明天的遗产。”
法国国家视听学院(INA)文化遗产部总监米勒娃·司徒帕聚焦于数字化背景下视听遗产的保护与价值再生。她介绍,INA目前存有超过2500万小时的视听资料,包括33.5万小时电视节目及50万小时广播内容,并正借助人工智能与“数据湖”(Data Lake)体系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智能管理与开发。自1999年启动的数字化保护计划(PSN)及新媒体传播策略,已成功推动文化遗产内容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尤其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
本次活动不仅分享了欧洲在影像遗产保护与创新应用方面的先进经验,也展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国家级影视文化交流平台,在汇聚国际资源、推动深度学术对话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依托“永不落幕的北影节”这一全年持续运营的品牌项目,北影节积极构建跨文化、跨代际、跨媒介的电影艺术交流体系,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电影与国际影坛的互动与合作。
在互动交流环节,针对观众关心的百代基金会是否计划与中国开展修复合作的问题,佩内洛普·里布-赛杜表示,基金会非常欢迎并期待与中国在电影遗产修复方面展开多样化的合作。另有观众就数字电影保护的新挑战提问,米勒娃·司徒帕指出,数字格式更新快、存储成本高,长期保存风险较大,而胶片仍是目前最稳定的载体;AI技术虽有助于改善图像质量,但在人脸等细节修复上仍有局限。
本次活动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央宣传部电影局、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艺术8协会(巴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艺术8协会(北京)、北京国际电影节有限公司执行,中国电影资料馆协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李涛
来源:北青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