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731》,立场无大过,导演纯抽风,一篇“偏题作文”罢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6:15 3

摘要:《731》的失败,不是不够“烂”,而是从根子上就犯了历史叙事的大忌:用商业片公式强行解构民族创伤。叙事、角色、美学表达全面失控,让本应沉重万钧的苦难,化为一场轻飘飘的闹剧。

编辑:F

一部本该直面日本731部队滔天罪行的电影,却被导演拍成了“地狱版密室逃脱”!

《731》的失败,不是不够“烂”,而是从根子上就犯了历史叙事的大忌:用商业片公式强行解构民族创伤。叙事、角色、美学表达全面失控,让本应沉重万钧的苦难,化为一场轻飘飘的闹剧。

这究竟是揭露历史,还是对苦难的二次消费?

整部电影的骨架,说白了,就是一场“地狱版”的密室逃脱游戏。观众的视角被牢牢锁死在“主角们怎么才能跑出去”这个悬念上,而不是去直面那个更该被追问的问题:“日本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丧心病狂?”和“那些受害者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间炼狱?”

这种叙事上的偷懒,直接导致了整个故事逻辑的崩塌。为了让主角的越狱计划显得“可行”,那个历史上戒备森严、管理精密到令人发指的731部队,在片中被描绘成了一个筛子。

药材说偷就偷,钥匙随便就能搞到手,甚至杀了管理人员都掀不起多大波澜。日军的智商被强行降维,显得既愚蠢又松懈。

那个臭名昭著的部队长官石井四郎,作为核心反派,本该是邪恶的化身,却沦为了一个戏份极少、形象单薄的符号。

这种处理方式,直接把731部队的恐怖本质给结构性地瓦解了。历史上那套系统性的、科学化的、令人绝望到无法逃脱的恐怖机器,变成了一个只要主角光环够亮就能闯关的草台班子。

更讽刺的是,影片在宣传期反复渲染的那些人体实验场景,什么冻伤、毒气,这些真正定义了731罪恶的核心内容,在成片里被压缩到不足十分之一的篇幅。

它们不再是影片需要直视的罪行本身,反而成了几个快速闪过的碎片化镜头,仅仅是用来给主角的越狱行动提供一个“背景板”和“动机”。

观众被预告片吊足了胃口,走进影院却发现,那段最触目惊心的历史,被导演用文字说明一笔带过,影像的力量被彻底阉割了。

当集体性的苦难被强行塞进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子里,结果必然是失真。影片塑造了一群功能性大于人性的角色,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衬托主角的英明神武。

姜武饰演的主角,就被赋予了过于强大的“超人光环”。在那个随时可能被当成耗材处理掉的绝境里,他表现得镇定自若,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他能轻易潜入日军设施,甚至在面对石井四郎时还能开玩笑。这种无所不能的设定,非但没有让观众感到紧张,反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疏离感。这哪里是地狱中的囚徒,分明是开了上帝视角的玩家。

而他身边的配角们,则更像是一次性的道具。王志文的角色,被设定成洞悉生存法则的智者,但在剧情里没发挥什么实质性作用,最后因为抗议自己被叫做编号而死。

这种死法显得极其突兀,导演想表达他用死亡激励同伴反抗,可观众只看到了莫名其妙。李乃文的角色,从懦弱到牺牲的转变更是缺乏令人信服的心理铺垫,人物弧光断裂得厉害。

反派的塑造同样灾难。那位日本女军官,其存在的必要性都值得打个问号。她是中国人,是实验产物,后来又被培养成日军军官——这种为了追求所谓“深刻”而胡编乱造的背景设定,已经完全脱离了基本逻辑。

再加上她那口不标准的日语,让本就脸谱化的表演更加让人出戏。她和那个扁平化的石井四郎一起,构成了影片卡通化的反派群像,他们不像历史中的罪人,更像是悬疑片里常见的奇观式恶棍。

如果说叙事和角色的问题是“跑偏”,那导演在视听语言上的“自我陶醉”,就是对这个严肃题材彻头彻尾的背离。影片中充斥着大量导演自以为“高级”的艺术化处理,结果却与主题氛围格格不入。

十字架这个符号被反复滥用。囚徒被绑在十字架上做实验,墙上也被画上十字架。主角目睹同伴被活活解剖,正常人的反应是极致的愤怒或瞬间的崩溃,但他却冷静地用鲜血在地上画了一个十字架。

这种不合常理的举动,被很多评论者认为是导演为了追求画面“酷感”而设计的“伪深刻”,它非但没能升华情感,反而像一堵墙,堵住了观众情绪宣泄的出口。

影片还塞入了不少超现实的幻觉场景。穿着和服的艺伎在阴森的牢房走廊里飘荡,后来又被主角幻想成索命的“黑白无常”,这种不合时宜的黑色幽默让人匪夷所思。

更离谱的是,主角甚至幻想大家把一个小男孩当成风筝一样放飞。这种过于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用在731这个题材上,简直就是一种冒犯。

环境设定也处处透着诡异。囚犯的牢房干净整洁得不像话,墙上甚至贴着现代化的瓷砖,囚犯们还能聚在一起打牌。虽然有解释说是为了保证“实验品”的健康,但镜头一转,实验室反而比牢房还乱,这种解释根本站不住脚。

开篇那段详细描绘角色喝下净化尿液的情节,更是被批评为毫无必要的“屎尿屁”噱头。它对后续剧情没有任何推动作用,更像是一种无效的感官刺激,只体现了创作者在判断力上的严重缺失。

结语

说到底,《731》这部电影的失败,不是动机和立场出了问题,而是创作方法上的根本性错位。

它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试图用一套成熟得甚至有些油滑的商业片公式,去强行解构一个无比沉重、反类型、反娱乐的历史创伤。

结果就是形式与内容相互撕裂,彼此背叛。影片既没能成为一部让观众深刻共情历史苦难的严肃作品,也没能成为一部在类型上合格的悬疑片,它卡在中间,不上不下,尴尬至极。

有人说,拍摄这个题材本身就值得鼓励,有“抛砖引玉”的意义。但一块质地粗劣的砖,引来的可能不是美玉,而是更多的误解和消费。

这部电影无疑提升了731部队的社会话题热度,但它也用自身的失败给所有后来者敲响了警钟:面对某些特殊的民族创伤,电影创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揭露的勇气,更需要一种与之相匹配的、谦逊而审慎的叙事伦理和美学自觉。

否则,再正确的立场,也可能拍出一部让人如坐针毡的“偏题作文”。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