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上映,短短几日票房便破亿,却也在舆论场中掀起波澜。支持者赞其揭露历史真相,反对者批其过度商业化甚至扭曲史实。这场争议,实则关乎民族记忆该如何被善待,历史又应如何被铭记。尤其是对我们中老年朋友而言,这段历史承载着太多家国记忆
——朋友们,您怎么看这场“历史”与“票房”的碰撞?
电影《731》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上映,短短几日票房便破亿,却也在舆论场中掀起波澜。支持者赞其揭露历史真相,反对者批其过度商业化甚至扭曲史实。这场争议,实则关乎民族记忆该如何被善待,历史又应如何被铭记。尤其是对我们中老年朋友而言,这段历史承载着太多家国记忆与情感。
能拍出来,是进步,但更需敬畏
能将731部队这段沉痛历史搬上银幕,确是一种进步。它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那段几乎被时间尘封的惨痛过往。影片基于8000页解密档案,还原了日军的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细菌战等反人类暴行。这种集体记忆的唤醒,对民族历史认知的形成至关重要。
然而,历史的重量不应被商业诉求轻易置换。电影导演为追求效果,甚至用自己出生仅15天的女儿出演“剖腹婴儿”镜头,这种“为艺术牺牲”是否过度?当历史伤痛被直接转化为视听冲击,我们更需追问:这份“真实”是为了铭记,还是为了吸引眼球?
商业创作,不能扭曲历史底色
商业电影追求票房本无可厚非,但若过度戏剧化甚至虚构历史,则值得警惕。影片中“幸存者家属私刑复仇”的情节被批削弱严肃性,而“日本女军官”的角色设定更是违背基本史实。此外,主演姜武的表演被指“用力过猛”,剧情被调侃为“姜武越狱记”,主角光环过重。这些处理虽然增强了娱乐性,却可能误导观众,尤其是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年轻人。
历史不是可任意捏造的剧本,真实的苦难远比戏剧更沉重。日军“特移扱”制度下,无数平民被剥夺姓名、代以编号,成为实验品。他们的痛苦,不应成为商业票房的注脚。
爱国不是生意,历史不是消费品
更值得深思的是,民族情感是否正被商业套利?某些制作以“爱国”为营销噱头,将历史伤痛转化为票房收益。然而,真正的爱国,应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认知与深沉的反思之上,而非简单的情绪煽动。
日本政府至今仍在试图干预历史叙事,对影片递交23次抗议,要求删改内容。面对这种历史修正主义,我们更需保持清醒:只有基于事实的记忆,才具有对抗遗忘的力量。
观众:我们该如何面对《731》?
作为亲历国家发展、对历史有更深感触的一代,中老年朋友或许更应带头理性看待此类影片:
1. 电影是艺术,不是历史全书它提供了一种视角,但并非真相的全部。鼓励子女孙辈通过纪录片、史书、纪念馆(如哈尔滨731遗址)等多渠道了解历史,尤其是片尾滚动的那3513名实名受害者名单,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被铭记。
2. 爱国需理性,而非盲目情绪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真正的爱国,是带着反思的铭记,是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实际行动。
3. 支持严谨的历史呈现社会需要更多元、更严肃的历史讲述方式。无论是广电总局推行的“校园公益场分级放映”配以教师讲解,还是学术研究、口述历史,都能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视角。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731》的争议,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历史记忆、商业价值与民族情感之间关系的机会。作为历经岁月的中老年人,我们更应引导年轻一代:勿忘国耻,但不忘不是为了沉溺伤痛;砥砺前行,但前行需带着理性与智慧。
来源:游山玩水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