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观影报告:立意沉重,却未能承载起厚重的历史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5:29 7

摘要:19下午在支部的组织下,我与同事有幸一同进入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731》。在去影院之前,我并不是很了解这部电影的宣发,仅简单在网上刷了一下评价,好坏两极分化,便放低了心理预期,看完之后,既没有愤怒,也没有澎湃,但确实有很多想说的话。

有题材,无厚度。商业逻辑与民族伤痛的碰撞,在舆论漩涡中留下了些许有趣的思辨。

9.19下午在支部的组织下,我与同事有幸一同进入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731》。在去影院之前,我并不是很了解这部电影的宣发,仅简单在网上刷了一下评价,好坏两极分化,便放低了心理预期,看完之后,既没有愤怒,也没有澎湃,但确实有很多想说的话。

一、对于这部影片的主观评价

在我心里,这部电影属于中等偏下。我不觉得这部电影特别烂,服化道、剧情编排、视听表达即便有很多瑕疵,但它终究讲完了一个勉强称得上完整的故事,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是成立的;同样我也不认可如部分网友评论所述,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需要向全国人民谢罪,《731》不论是谁发起、谁制片,都仅仅是一部商业电影,观众交钱入场,是消费电影本身,历史教育只是这部影片的附属作用,电影固然有责任传递爱国情怀,但系统的爱国教育并不能主要依靠商业电影来承担。

我也认可大部分网友对于这部电影制作水准的批评,综上,我觉得它是个完整的商业作品,但很多地方都做的很不好。

二、观看电影时的细节感受

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在影片的初期,我是认真且充满期待的,影片开头简单介绍了731部队成立的背景,明确了一个才思敏捷且略带自私的主角被一拥而上的日军士兵俘获,此时的我们都知道主角即将被送往何处,并期待着后续故事的展开。

接下来带给我的就是一连串的错愕,前面还在火车车厢里快乐变戏法的师徒,转眼间穿上囚服,和众人一道,成为“不健康的人”,在生死攸关之际,老师父的钞票被男主抢去大半,却选择隐忍。从澡堂开始,每个人都在临死之前,都如接到任务般喊着自己的名字。在我们的视角中不曾知晓为何前翻译官突然被“废弃”,以及为何洁净的牢房,墙面画满十字,但看管者从未干预(国人一般喜欢写正或者一横四竖吧),都让我逐渐有了抽离感,不由得开始仔细观察着剧中的不合理之处。

在影片的中后期,我开始接连产生惊讶,男主角在一所不论对内对外管制都极度严格的场所,居然能几次潜行,即便被发现了,也能受到敌人莫名的宽恕;一个在影片前期呈现自私自利性格的主角,在影片中后期做出了许多“左右摇摆“的抉择:

一边一丝不苟谨遵敌人指示,狱友随手多拿苹果都要极力夺回,一边敢在看守面前将几个苹果主动带给小男孩;

一边极度害怕死亡,在顺从敌人的同时默默寻找生的机会,一边果断瞬杀几位看守者,十分专业地清理痕迹;

一边洋溢着英雄主义,想要像人们口中的抗日英雄一般带领大家走出去,一边有点自私自利,放弃孩子和狱友,带着别人的妻子冲向自己认为生存概率更高的一条路。

在影片的后期,我已经开始用自己的脑子为剧情填补,中药也是这部剧中敌人的一个重要实验项目,所以会提前搭建整洁的中药房;由于监狱对内对外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即便是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也不能将目光移向非自己管理的区域,因此没人发现逃跑的主角;日军士兵人多且崇尚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所以不需要像苟活的俘虏一般插上钢板…我靠我的想象,一步一步向自己解释剧情之中的突兀之处,而731这个历史事件在影片中给我带来的教育或思考…只能说到影片放映完成,都来不及想。

三、看完这部影片后,我产生了几个思考

1.关于立意与尺度

作为一款商业影视产品,的确需要一些宣传噱头,也需要唤起人们的共鸣与情感,但也许应该要注意尺度,不能过于将立意拔高到自己本不匹配的程度,从而遭到反噬。我想,如果这部电影的标题不是《731》,而是《抗日生存记》,也许都不会受到这么极端的舆论风暴。

对我而言,即便它拍成一部“抗日神剧“,只要不顶着731的名字,作为艺术作品也无可厚非,但一旦将自己的影片名字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沉重伤痛之一联系在一起,那么就必须对于作品创作,对于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民以最高尊重和致敬。

创作需要与之匹配的能力,德不配位我认为是大众对于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就像庄严郑重,代表国家力量和国家精神展现的阅兵仪式,每个国家都可以做,做的好,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做的不好,就将出现在于人们口中的段子里。

2.关于市场与题材

在影视市场,好的立场,好的文化立意还是有很大空间的。疫情前后,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唱衰电影,或者是长片行业,一方面随着“小屏“的普及,短剧,短视频更容易占据网民的心智高地,随时随地”爽“一下,更符合现在大众的显示情况与精神需求。

但不论是《哪吒》,还是上映于918的《731》,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题材的立意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引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人们仍然是愿意前往影院,为这部电影买单的。这也就是很多朋友疑惑的,明明这部电影这么不好看,为什么仍有一些人看的津津有味,甚至愿意在网络上”出征“。

我也相信各大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之所以愿意包场观影,并不是因为口碑或者质量,而正是因为题材,毕竟大部分组织者不会先购票体验,再组织大家一起观影。既然这个题材有市场,我相信今后一定会有同题材,角度更好,制作水准更优秀的团队前来尝试与注资,所以我并不会像一些网友那么担心,今后的民族历史题材会越拍越烂,在市场中,消费者的期望就是资本前进的方向。

3.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有的时候,做好一件事,比做不好一堆事儿更重要。在网上评论里,这部电影的支持者常常会对反对者说出这么一句话:有本事你去拍呀,我看看谁拍的更好。如果给主创团队再来一次的机会,有哪些东西是该保留,而哪些部分应该舍去呢?是否需要戏谑或者娱乐的部分来缓解这个题材对于人们压抑、沉重的感觉?

诚然,男主尿净水器、脚夹烙铁,你的俄语真烂,小孩飞天属实浮夸,但可以看出主创团队或审核机构在尽可能不影响全片基调的情况下融入一些轻松的元素,由于影片时长有限,主创团队也尽可能地将731陈列馆中重要的部分都一一加以展现,为了照顾大众的观感,731部队的敌人对于平民和战俘所带来的伤害必须展现,但只能展现一点点;而创作者赋予文艺作品的灵魂与哲思,在这部影片中就明显被排到了末尾,甚至舍弃。

归根结底,这部影片的核心问题或许在于创作上的“贪婪“:野心过大,叙事盘子铺得太开,即便回到过去,将所有观众的批评都一一完善,仍旧会被新的观众抓出内容的不足之处。或许我们不需要逐一去刻画731部队对于平民及俘虏的虐待,我们不需要去刻意表达世界人民大团结,我们不用编排日本军官是如何执着与伪善,只需要讲好一个男人,叫王永章,他不幸落入这座人间炼狱,他从反抗,到迷茫,到挣扎,到顺从,到不甘,到与身边人一样的下场,以小见大,讲好一个故事,这部影片的口碑就能得到些许反转,而更多的人,就能将731部队对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刻在心里。

这部电影,如果你是想要了解731部队在中国所犯恶行历史的,亦或是想要欣赏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视听语言、艺术性等方面,我个人不建议你前往院线观看,可以再等等;如果你是想证实一下这部电影是否真的像网络评论上说的那般好坏,或者你闲来无事,又对这部电影十分感兴趣的话,我也许会推荐你前往院线品鉴。

历史,并不仅存在于影视剧作之中,而商业片,也本就该用真诚与朴实的文化创作打动人心。

当然,能让我忍不住写这么多话,这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成功了。

来源:三部曲新星

相关推荐